江东时评|“一座鱼池分层养四种鱼”的启示
2025-08-14 20:2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孟亚生  
1

据报道,河南省郸城县近年来探索生态立体混养模式,将一座鱼池分层养种鱼,鲢鱼在上层滤食浮游植物,草鱼在中下层啃食水草,鲤鱼、鲫鱼在底层翻找食物,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亩产增加100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提高近二成。小小的鱼池,蕴含着大大的智慧,为产业创新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创新是对规律的尊重,而非对常识的颠覆。郸城县分层养殖,没有引进昂贵设备,也未依赖高科技种苗,核心在于对鱼性的深刻洞察。青鱼喜在池底觅食螺蚌,草鱼偏爱中层水草,鲢鳙则在上层滤食浮游生物。这种分层投放,并非凭空创造新规则,而是顺应鱼类天然习性的“顺势而为”。当每种鱼都处于最适宜的生存空间,整个鱼池的产能就实现了跃升。这启示我们,传统产业创新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原有基础,也不必刻意标新立异,理解并顺应规律,往往能在常规中找到突破口,让原有要素在新秩序中释放协同价值。

启示之二,创新是系统的优化,而非单点的改良。鱼池分层养殖,并非“把鱼分到不同水层”那么简单,而是构建了一套精密的生态循环:草鱼的排泄物滋养浮游生物,后者又成为鲢鳙的天然饵料;青鱼搅动底泥释放的矿物质,又让中层水草长得更旺盛。这个闭环设计让饲料成本下降40%,水质净化效率提升一倍,实现了“一水四收”的综合效益。这揭示了产业创新的法则:孤立的点子难以持续,系统性的优化才具生命力,创新者要像拼图高手,不仅看到单个碎片的形态,更要洞察碎片间的连接方式,让每个环节都成为整体的支撑。

启示之三,创新的生命力,在于扎根本土的“适配性”。郸城县的分层养殖能落地,离不开根据当地条件调整以达到精准适配。利用黄淮平原坑塘密布的特点,改造废弃水体;结合豫东气候,调整鱼类投放时间;根据周边市场对“四大家鱼”的需求比例,动态调整各层养殖密度。这种“不照搬、不硬套”的创新,关键在于对本土条件的精准贴合。反观当下一些地方,盲目照搬外地经验,忽视本地资源禀赋;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技术标签,脱离实际需求,导致“水土不服”。这启发我们,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必然是“扎根本土”与“适度超越”的平衡。

“一座鱼池分层养种鱼”的故事启示我们,只要有发现规律的眼睛、构建系统的思维、贴合本土的智慧,就能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正如那池中的鱼,各居其位却彼此成就,最终在有限的空间里,生长出无限的可能。

(孟亚生)

标签:
责编:苏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