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不得以工作专班、跟班学习、交流锻炼等名义变相借调干部,于是一些地方绞尽脑汁又给“借调”换了新衣裳:轮值、轮训、以干代训、集中办公、柔性团队……
借调本应聚焦工作急需,从严控制数量,但不少单位将其视作零成本的管理润滑剂。或是以编制缺口为名柔性借调转嫁事务性工作,或是想集中人力短期突击实现“亮点”“速度”“材料厚度”,不仅增加地方财政的隐形负担,造成“上级借下级,下级再借下级,基层再临聘”的怪诞局面,也让原本应该扎根一线的干部长期处于悬浮状态,两头都不沾,甚至出现“跑部钱进”的腐败空间。说到底,“新瓶装旧酒”的做法仍是形式主义在作祟。应当厘清权责边界,盘活存量资源,让考核指挥棒真正指向“实效”与“减负”,借调才能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苏群超/文 曹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