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师生重走抗战西迁路:一场跨越88年的青春对话
2025-08-14 13:3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杨频萍  
1

今年夏天,南京大学铸魂·寻根·奋进”暑假实践团队踏上了一次特殊的旅程。他们沿着1937年学校前身国立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西迁的路线,从南京出发,经九江、武汉、宜昌,最终抵达重庆。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保存教育火种师生们毅然西迁,在战火中坚持教学科研,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感人篇章。88年后,由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物理学院“强国宣讲团”和卓越工程师学院研究生组成的实践团队,分两路溯长江而上,用脚步丈量烽火岁月到科技强国的时代征程,感悟家国情怀与青年奋进的使命担当。

赣鄂寻迹,追忆抗战烽火中的家国情怀

714日,实践团队溯江抵达金陵大学西迁中转站——九江码头,实地感受运输枢纽的昔日风貌。大家的耳畔仿佛响起当年陈裕光校长急电中的嘱托:“分批运送九江同文中学小住”。得益于金陵大学校友、时任同文中学校长熊祥煦相助,物资转运、人员休整得以展开。

这份烽火时期的守望相助,在88年后仍激荡人心。在九江同文中学校史馆内,肖鑫馆长向实践团队讲述着金陵大学与同文中学的往事。在他看来,西迁展现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像中华民族的血脉一样生生不息,值得当下青年学习、思考与实践。

团队成员参观九江同文中学校史馆
团队成员在九江码头合影

实践团队来到武汉,继续追寻抗战时期高校西迁的历史足迹。在粤汉码头,武汉文旅志愿者袁智老师向大家讲述了那段艰难岁月里的故事: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当时像金陵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武汉大学这样的高校,为了躲避战火、延续教育,毅然踏上西迁之路,更为新中国保留了重要的教育火种。团队成员认真听着袁老师分享金陵大学师生爱国爱校的事迹,深深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在民族危难时的坚守与担当。随后,团队来到胜利街,穿过梧桐树荫,找到了当年金陵大学西迁时的指挥中心——德林楼。站在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前,大家仿佛看到了88年前师生们为保存教育火种而奔忙的身影。尽管如今的德林楼已融入寻常街巷,但那段自强不息的历史,依然让人心生敬意。

团队成员在德林楼合影

得到南京大学武汉校友会的大力支持,实践团队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聆听原子钟从无到有的自主研发历程,感受到老中青三代科研工作者接续奋进、投身科创报国的坚定信念;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参访老一辈“西迁”科学家故宅,了解到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与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深厚渊源,在与南大校友的对谈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碧水丹心、报国为民”的深远意义;在华中师范大学校史馆,全息投影技术让金陵大学师生曾暂住的体育馆重现光影,青年队员们伸手触碰虚拟时空中的历史场景,与先辈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击掌”,百年文脉、深厚情谊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团队成员在华中师范大学座谈

从武汉到宜昌,长江水路见证了“宜昌大撤退”的惊心动魄,88年前历时数天的行船航线如今仅需一个多小时的高铁即可到达。站在宜昌十三码头边上,船务公司退休老员工韩玉洪老师向实践团队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宜昌是上溯长江三峡通往西南诸省的交通咽喉,国立中央大学西迁物资的转运与民生公司有着紧密的关联……”这座古老码头如今正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团队成员凝视着川流不息的船只,仿佛看见战火纷乱中卢作孚先生指挥的民生公司船队突破一个个“不可能”,将民族的绵延与希望载向巴蜀。

蓉城觅踪,纪录跨越时空的青春接力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得到华西大学(今华西医科大学)的鼎力支持,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迁院成都。溯源历史、再访华西,另一组实践团队的第一站来到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校史馆,在古朴的建筑里,团队队员见证了战时“五大学”联合办学的盛景;瞻仰钟楼、启德堂、育德堂等历史建筑群,追寻前辈们在烽火中坚持办学、服务国家需求的印记,感知在“抵抗目前的侵辱,救当前的国难”之时南雍青年们的不屈与坚韧。

烽火西迁行,科研报国路,在新时代的“西迁”路上,青年们同样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实践团队探访新“西迁”路上青春奋进的身影,在中电科某研究所的生产线上,高度自动化的设备正在组装核心部件;在华为成都研究所的展厅里,国产化存储系统的演进图谱描绘着前沿领域的创新与突破。“被断供时,我们还是要依靠基础学科的厚积薄发,在自身探索中摸清方向、弄明方法。”讲解员掷地有声的话语是青年一代报国为民的信念传承,也是“西迁”精神在新时代最生动的注脚。

团队成员参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史陈列馆及华西坝老建筑群

渝水之畔,再叙松林情谊、共话青年使命

717日上午,两支实践团队于重庆汇合。重庆沙坪坝的松林坡上,国立中央大学与重庆大学书写着“一座校园两所学校”的传奇故事。国立中央大学沙坪坝旧址的中央大学迁渝纪念亭前、柏溪分校的青石台阶上,队员们轻抚《中央大学迁渝纪略》,深刻体会到“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精神内涵。实践团队成员、万宁宜表示:“作为一名来自思政专业的青年学子,此次实践参观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抗战精神和教育家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烽火西迁的深厚情谊,为青年交流埋下了一颗种子;科创报国的共同使命,为青年合力指明了前进方向。实践团队走进重庆大学,两校宣讲团在“一座校园”的共同记忆中交流互鉴,从“三维全域体系”到“党建+理论宣讲”机制,从学科特色挖掘到校地资源联动。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员何子慧认为:“宣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在挖掘历史的基础上让党的创新理论‘活’于校园角落、‘融’进社会肌理。”这种共识,恰是对西迁先辈“读书救国”精神的当代回应、两校情谊的接续传承。

团队成员在中央大学迁渝纪念亭前合影

在五天四夜的研学实践中,实践团队与十余位中西部科研工作者交流探讨以个人之力助力强国建设的路径方法,调研八十余名青年学生对抗战精神、科学家精神以及高校西迁的认知程度,与三个理论宣讲团队合力探寻理论宣讲方式……

“重走西迁路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寻,同样蕴含着对时代的追问。”实践团队成员、物理学院本科生赵锦程表示,“这条路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传承之路’,是面向当今社会的‘实践之路’,更是南大学子继往开来的‘奋进之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标签:
责编: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