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旅部批准,关于研学旅游的3项行业标准已于今年5月19日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今年暑期,研学游进入更强监管阶段。但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连日走访发现,研学市场资质混乱、内容注水、权责不清等问题依然存在,货不对板、游而不学等乱象仍需深层治理。

用教育的“壳”,装旅游的“瓤”
在南京河西某教育培训机构门店,工作人员“小梦”向记者展示“明孝陵密码”研学产品,399元费用里不含交通、餐食和门票,3小时行程里,所谓“提升历史思辨性”的核心,竟是让孩子“化身”康熙与朱元璋进行简单互动。当被追问“能有多少收获”时,这位工作人员直言:“没办法说有太大帮助。”
低价半日游“注水”,高价跨省营也存在“货不对板”现象。某旅行社推出的“京探研学5日营”,收费高达5000元,宣称能让孩子“逻辑思维提升”“从厌学到主动学习”。这一产品以“清北探访”为卖点,但“学霸伴游”身份成谜——负责人坦言“无法保证是在校生”,只能承诺“该去的地方一定会去”。
近年来,研学游项目呈现过度商业化趋势,一些机构将“研学”标签生硬地贴在旅游产品上,高价叫卖。
更离谱的是“名校研学”产品。记者走访中关注到,一家用户数量较大的文旅平台今夏推出了一款“金陵少年6日营”,将“走进南京理工大学”列为头号亮点。可是行程里,孩子在该校总时长仅约3小时,所谓“访学”不过是参观兵器博物馆、制作坦克模型的打卡式体验。“主要还是感受一下氛围。”销售人员轻描淡写地解释,道破许多研学产品的通病:用教育的“壳”,装旅游的“瓤”。

“孩子去复旦大学研学回来,说也没学到什么,就围着教学楼转了一圈。”苏州市民王芙芷很无奈。而在高校里,所谓“优秀学长学姐”谈学习经验,其实对于10岁的孩子来说,也多是“纸上谈兵”。
资质混乱更让人心惊。记者发现,不少机构的带团者不是导游就是普通教培老师,背后甚至还存在“层层转包”——广东某旅行社将南京研学业务分包给本地不知名旅游公司,合同与平台签,责任却说不清,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家长可能陷入“找谁都没用”的境地。途牛旅游南京某门店经理高金芳透露,“很多教培机构其实没有开发研学产品的资质,全靠旅行社代劳。”
同质化严重,也是目前研学游市场的弊端。社交平台上,“我去南航造飞机”“南理工机甲大师”等产品被数十家机构同时叫卖,内容、名称如出一辙。一位业内人士戳破真相:“这些半日营、多日营,不过是利用家长的焦虑割韭菜。”

从“走马观花”到“深度沉浸”,暑期研学有新趋势
这个暑假,“苏超”热度不减。苏州中学生李阳没有选择躺在家里追剧,而是报名参加了一个特别的研学项目——在苏州奥体中心探秘智能场馆系统,探秘草皮养护、VR技术在球场上的应用,还可以亲自体验“点球大战”,感受“苏超”的魅力。
今年暑期,青少年研学市场正经历一场变革。从“看热闹”变成“动手干”,传统的“到此一游”式观光研学逐渐退场,以科技探索、劳动实践为核心的新模式,正成为青少年暑期成长的主流选择。
在无锡宜兴竹海景区,孩子们在竹林采摘草药、砍毛竹、扎筏泅渡,亲近自然,锻炼动手能力;在常熟市“滨河智谷”农业科创发展片区,孩子们亲手尝试盆栽种植、采摘新鲜果蔬,还可以体验无人机障碍赛;盐城黄海湿地暑期研学营内,孩子们化身“湿地小侦探”,触摸树皮纹理,解读“年轮密码”,在海滩上挖蛤蜊、捉螃蟹,感受“滩涂馈赠”……这些,都显然区别于“纯玩”,而更重视研学的深度。“泥土味”的课堂,正让青少年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得以完整。
除此之外,江苏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科研院所资源,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打造了一批科技主题研学基地。一批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对研学团队敞开大门,跨界合作成为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推出的“具身智能半人形机器人研学课程”,让学生通过自然语言指挥机器人抓取物品、搬运物品,在实践中掌握人工智能原理。这些项目通过项目式学习模式,让前沿科技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摸的实践对象。
面对日益理性的家长群体,研学产品正在告别“游而不学”的粗放模式。南京某知名研学机构总监坦言:“现在家长更看重机构是否具备教育资质、导师专业背景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江苏省社科院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孙运宏认为,江苏研学市场的演变,反映的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层要求,强调真实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的研学,自然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载体。
从“研学游”到“研学优”,优质研学服务共同指向三大发展趋势——
其一,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增长,机构开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分层课程;其二,科技深度融入教学过程,AR/VR技术、无人机测绘、3D打印等不仅用于展示,更成为学生实践操作的工具,推动研学从“观察”向“参与”转变;其三,评价体系科学化,部分地区已开始探索将研学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通过记录学生在线时长、答题情况、实践成果等数据,构建起可量化的研学评价体系。
需多部门协同发力,终结“伪研学”
研学游乱象,本质上是一场被焦虑点燃的“市场狂欢”。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科类培训退潮,家长们将提高孩子综合素养的期待转向校外。孙运宏观察到:“过去家长拼分数,现在拼实践,研学成了新的‘竞争力砝码’。”这种心态催生出畸形需求——很多家长明知产品可能“没用”,却怕“别人都去了,我家孩子落下了”。南京家长杨菁就在暑假花费1.2万元送孩子去新加坡研学,理由很简单:“不能让孩子被比下去”。
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让资本嗅到商机。教培机构、旅行社甚至平台主播纷纷下场,形成“全民皆可研学”的态势。学而思、新东方等教培巨头转型文旅,国旅、中青旅等传统旅行社加码研学。有研学游机构销售感慨:“只要敢吆喝,就有人肯交钱,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教育与旅游的界限模糊。孙运宏提到:“很多产品打着教育旗号做旅游,用旅游的逻辑做教育。”家长期待孩子“学到东西”,机构却用“打卡名校”“学霸聊天”等旅游化手段敷衍,两者的错位让研学沦为“花钱买心安”的安慰剂。
研学市场的整治,需要一场从“野蛮生长”到“规范有序”的系统性变革。
有专家建议,明确研学指导老师的考核机制、课程设计的基本标准、安全责任的划分细则更细化。更重要的是将教培机构、个人从业者纳入监管范围,避免“法外之地”的存在。
多部门协同监管是关键。孙运宏建议,教育部门、文旅部门联手把控课程质量。比如中小学可参与研学课程的设计指导,确保内容与校内教育衔接;市场监管部门需严查虚假宣传,禁止“3小时提升历史思辨性”“保证从厌学到主动学习”这类夸大表述;人社部门强化研学旅游指导师的资质管理,杜绝“无证上岗”。
行业自律与家长理性同样重要。行业协会可推动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公开课程设计、导师资质、安全措施等信息,为家长提供选择参考;而家长则需要跳出“焦虑循环”,理性看待研学的价值——它不应是“弯道超车”的工具,而应是拓展视野、激发兴趣的途径。正如南京家长杨菁反思:“回头看,那些高价课程到底有多大用?可能还不如自己带着孩子去旅行。”
今年暑期,一些研学机构陡然发现:对家长“割韭菜”割不动了。消费者对研学旅游的认知更加明确和清楚,对产品具备较强的辨识能力,这也催生了研学行业质量“升级提档”的要求。孙运宏建议,暑期研学游项目,应根据各地自然、文化等资源禀赋,创新知识供给、知识表达模式,形成与常规旅游产品错位的服务模式。“研学游这块关乎万千家庭教育期待的巨型市场,绝非单一部门能托举。除文旅部门外,更需多职能部门主动亮剑、协同发力,以合力加速推动行业规范从蓝图走向实景,同时还需强化课程体系的教育内核锻造、研学导师的职业化培育与安全保障机制的刚性落地,引导家长跳出焦虑陷阱,让研学真正回归育人初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程晓琳
实习生 黄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