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从展会上“动起来”到千家万户“用起来”,还要多久?
2025-08-14 10:18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苑青青  
1

抓取、铺平、折叠,两只机械臂动作“丝滑”地将一件件T恤整齐堆叠。取货、转身、递交,一台人形机器人“售货员”将一大包泡面递到消费者手中;弹琴、敲鼓、拨弦,一支机器人“乐队”复刻人类手法弹奏《青花瓷》……这是“机器人家族”们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令人惊艳的一幕幕。如果站在2008年的时间刻度眺望,大会上的盛景几乎与当年科幻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中畅想的未来“重叠”:在飞船里,人类不需要动手做家务,端茶送水的机器人是忠实的服务员。17年后,当科幻照进现实,琳琅满目的机器人启迪我们更多思考:越来越“类人”机器人何时从展演走向应用,成为工厂车间里的最强“打工人”、千家万户的智能“生活搭子”?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展示的一款灵巧手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会格斗会做饭,展会上的机器人很炫

“嘭!”

与人类选手PK的宇树机器人遭到重击后,一个趔趄摔在地上,但3秒后它又重新站起,并马上进入战斗状态,左右勾拳、扫堂腿、回旋踢等“招式”轮番上阵,引来围观的人墙发出阵阵喝彩。

众多展区中,宇树科技的机器人格斗赛区无疑是最吸睛的现场之一。不论是格斗招式还是反应速度,宇树机器人当天的表现早已不是春晚舞台上转手绢的“太奶”。“格斗能够充分展示机器人的性能,比如它的稳定性、多关节协同性以及毫秒级的反应速度。”宇树科技工作人员透露,公司升级后的格斗款人形机器人采用最新一代技术,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进一步提升。

观众围观宇树科技机器人拳击表演  新华社记者魏梦佳摄

擂台之外,更多反应灵敏的机器人在不同赛道各显“神通”。天工2.0机器人手持话筒流畅完成主持任务,精准理解观众提问并动态调整回应;优必选的11台Walker S1机器人矩阵现场搬砖,一气呵成做好流水线分拣;星辰智能的Astribot S1立于餐桌前,烤面包、做三明治、倒牛奶,不到一分钟就端出一份像模像样的早餐;云幕智造的仿生皮肤机器人“孔子”不仅会秀古文,还精通多国语言,能进行导览介绍和无限轮对话互动。

江苏企业云幕智造的仿生皮肤机器人“孔子”

不同场景,同样精彩。相较于以往展会上机器人或是由人类“护法”伴其左右,或是被绳索“吊”着肩膀、脊背才能站立的窘态,这次大会上,许多机器人真正实现了动起来、跑起来了。

会中医能陪伴,生活中已有机器人出现

那么,从“动起来”到“用起来”有多远?

展会之外,“炫技”迈向“落地”的步伐同样铿锵。自2024年以来,深圳机器人企业优必选相继向东风柳汽、吉利汽车、奥迪一汽、比亚迪等企业输送“机器人实习生”,今年下半年这批“打工人”将正式“转正”,而优必选也将完成五百台工业人形机器人的交付。8月11日,上海企业智元机器人近百台柔性智造机器人远征A2-W落地富临精工工厂,成为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签单案例。落地后,近百台机器人可每天完成500台以上产能的原材料配送并承担空箱自动回收,单班次搬箱近万次。在江苏,机器人企业魔法原子2025年启动“千景共创”战略,目前,伙伴已经扩展至50多家,多台机器人已进驻工厂产线,进行产品检测、物料搬运、零件取放、扫码入库等工作,并实现了局部范围协作。

“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产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说,去年还以技术原型展示为主,今年已有多家企业实现小批量交付,市场需求从概念验证转向实际采购。

工业场景之外,拥有陪伴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2024年以来,一大波“机器狗”已经融入现实物理世界,成为人们的电子新宠。

以南京企业蔚蓝科技的BabyAlpha为例,这只全球首款消费级四足机器人既能担任智能管家、安防监控,也能陪伴孩子、唱歌跳舞,售价6000—9000元,上线一年多销售量便达到1.3万台。“目前,BabyAlpha用户已覆盖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及295个地级市。”蔚蓝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一季度,我们的销量同比增长超150%,工厂一直在加班加点生产,预计销售额也将有2到3倍的增长。”

观众围观一款会做饭的人形机器人

市场上,众多面向生活场景的智能机器人功能已不止于陪伴。星海图的R1Lite机器人听到一声“请铺床”的指令就能现场自主完成铺床任务;元萝卜的AI下棋机器人一台机器可解锁四大棋类,满足全年龄段对弈需求;倍益康的按摩、艾灸、射频治疗机器人,凭借AI智能识穴定位、动态补偿算法等技术,让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然而,将目光转向消费市场,一种名为外骨骼机器人的助力产品最为“出圈”。今年春节,泰山文旅集团与深圳肯綮科技联手,在泰山景区推出了一款帮助游客攀登的外骨骼机器人,自重仅1.8公斤,一次充电足以暴走14公里,80元/3小时。今年五一假期仅前三天,100多台设备已累计服务超3000人次,而老年游客使用占比达62%。

目前人形机器人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为寻觅答案,南京埃斯顿酷卓团队对国内外一众人形机器人头部机器进行分析。埃斯顿酷卓CEO李远平告诉记者,团队研究发现,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形机器人企业当前仍处于技术积累阶段,要真正让人形机器人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价值,仍有待技术上的进一步突破。

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究竟难在哪?

纵观家用型智能机器人,多为聚焦陪伴、看护等具体场景的功能型机器人,鲜少外形“类人”、可执行更多柔性动作的人形机器人。可以从事更多复杂动作的人形机器人何时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的“生活搭子”?

“人形机器人走进生活,到每个人家里去,距离还比较远。”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坦言,“机器人AI技术进步非常快。举个例子,半年前说我们的机器人可以打格斗比赛,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觉得至少要等一两年时间,实际上几个月就做出来了。当然,行业的发展很难预估,可能3到5年内会有明显进步。不过,我觉得进入普通家庭还需要一个相对长的过程。当然,我们还是希望机器人去干活。它可以做各种动作、去帮助人干各种活。但是,现在想要在家里或工厂里大规模应用,技术水平都不太够。”

热闹之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一直面临着一个重要拷问: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究竟难在哪?

魔法原子副总裁魏兵认为,智能程度也是阻碍人形机器人真正变身“打工人”的一大因素。“人形机器人执行任务,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和通用大模型的相互配合来进行运动控制,但大模型需要足够的数据来不断训练。”也就是说,人形机器人是“养成系”硅基生物。

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不少城市抢先“押注”,建起了专门为人形机器人打造的“学习中心”。

位于北京首钢园的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通过搭建家庭康养、特种作业、新零售、汽车装配、机器人新餐饮、3C电子工厂等10大实景场景,打造“数据-训练-场景”三位一体融合训练闭环,可年产出超百万条多模态高价值真实数据。上海张江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拥有全国唯一的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十余个不同品牌的上百台机器人每天重复一个动作500次以上。建于武汉的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14个训练场景中的机器人跟着训练师学习咖啡拉花、零件摆放、端盘上菜等“本领”,每天完成200至300条指令任务。

位于上海张江的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  解放日报

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海量数据的积累。正如一则机器人叠衣服视频的评论所言:“这不只是一个叠衣服,科技不是那么好发明的,这都是一点一点做成的”。

放眼全球,中国已然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跑在前面。

国际金融服务企业摩根士丹利近期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中指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十年科技投资的最大主题之一,而中国在该产业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达到63%”。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CEO胡德波也认为,目前在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当中,中国凭借强大的供应链、丰富的应用场景、惊人的迭代速度等优势脱颖而出。

面向家用场景的广泛应用,人形机器人虽然目前“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快”,但也或许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快”。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具身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姚卯青曾预测,具身智能机器人真正走进家庭还需要5年。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个细节足以证明。100万、35万、19.9万、3.85万……相比往年展会上对价格“藏着掖着”,今年众多参展商大大方方地标出了产品价格。价格虽然依旧偏高,却不再遥不可及。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宋爱国说:“虽然面临发展困境,但我相信,再过两到三年,售价在10万元上下的人形机器人会越来越多地走进普通人的家庭。”

路虽远,行则将至。从“开花”到“结果”,大多数“收获”都离不开时间的沉淀,人形机器人亦然。当我们为摔倒又迅速站起的格斗机器人鼓掌时,也应当看到,它“腿”上那些坑坑洼洼的摔痕,不是“黑历史”,而是它来时的路,是研发团队一路攀登的印记与勋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苑青青/文 邓宇轩/视频

标签:
责编: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