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江苏,随着“苏超”的持续火爆,绿茵场上的热浪与球迷的激情相互交织。场馆迅速升级、预订秒速爆满、政策精准护航……从社区绿地到专业赛场,上万片足球场正勾勒出蓬勃发展的绿茵版图。
这份火热,离不开江苏足球场厚实“家底”的强力支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体育场地36.3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80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46平方米,全省足球场地11632个,场地面积3572.86万平方米。万片球场星罗棋布,为江苏足球筑牢了最坚实的基座。

燃点一:全域升级!专业场馆刷新上座热度
7745、9852、15025、25974、30826、33871、40253、60396……随着“苏超”的火爆,其单场上座人数纪录在不断刷新。
开赛8轮,“苏超”已启用20座各具特色的专业化体育场馆,从几千人的校园操场到几万人的奥体中心,一座座场馆伴随着精彩赛事陆续“出圈”。
6月29日,苏州队主场迎战扬州队的比赛在昆山奥体中心打响,昆山奥体中心被称为“江苏最牛足球场”,是我省首座专业足球场馆,拥有4.5万座超视角看台。
7月5日晚,在南京奥体中心,南京队0比0战平苏州队,6万余人冒着近40℃的高温涌入体育场观战,创下该赛事观赛人数新纪录。南京奥体中心于2005年建成,是江苏最早投入使用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之一。
回顾赛事进程,场馆的升级轨迹清晰可见,折射出球迷热情高涨。开赛初期,13支球队的主场大多设在容量仅数千人的校园或社区球场,如南通大学西操场、常州工学院球场等。然而,球迷的踊跃支持很快让原有场馆显得局促。
徐州市率先行动,将主场从市体育中心迁至奥体中心,2.2万名观众涌入,创下当时全国业余足球赛事上座纪录。随后,常州队告别万人校园球场,进驻规模更大的4.1万座奥体中心;苏州队则将昆山这座专业足球场作为主场;在第六轮南京对阵苏州的焦点战中,60396名球迷挤爆南京奥体中心,再次刷新全国业余赛事的上座纪录。
支撑场馆升级与上座热潮的,是江苏厚实的体育设施家底。公开资料显示,江苏13个设区市及众多区县均拥有现代化体育中心或奥体中心,座位数从2万到6万个不等,有的地方不止一个体育中心,比如苏州市区就有苏州体育中心和苏州奥体中心。以此次承办“苏超”赛事的场馆为例,徐州奥体中心容纳人数为2.3万,盐城奥体中心为3.6万,昆山奥体中心为4.5万,常州奥体中心设4.1万个座位,南京奥体中心则可容纳6万人……这张覆盖全省、层次分明的专业场馆网络,为火爆的“苏超”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和广阔的选择空间。
燃点二:全民沸腾!“草根”球场预订秒光
当专业球场因“苏超”而沸腾时,散落在全省城乡的上万片足球场,同样人声鼎沸,点燃了全民参与热情,成为足球爱好者们触手可及的“幸福地标”。
7月29日晚,江心洲E^3PARK体育公园的11人制足球场上,十几个年轻人正在奔跑,汗水浸湿了球衣。
南京某互联网大厂员工李诺是其中的一员,“‘苏超’火了,我们踢球的心也痒痒的,下班后就想来踢一踢。”
这份热情直接体现在场地的预订热度上。这片7月2日刚刚正式开放的场地,预约系统一上线,足球场的每个时段就已经基本上排满。体育公园负责人说,试运营期(7月1—5日)每晚8时开放预订,5分钟内所有场地就被抢订一空,即使持续高温,每日入园人数仍稳定在1500人次左右。
这种“一位难求”的现象并非个例。在南京市建邺区西城夜未央运动街区,2个灯光足球场以及新建成的星光足球场同样呈现满场状态。
星光足球场负责人介绍,球场的黄金时段是每晚7时至9时,自“苏超”开赛以来,周末从早到晚的时段全部爆满,工作日晚上的场地预订率也高达90%。
“公园+足球”的模式,更让绿茵场融入日常生活。前不久,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发布苏州市公园绿地足球地图,地图汇集全市公园绿地内的50个足球场地。在苏州大道东津梁街东南角绿地上,市民李先生每逢周末都会带着孩子前来休闲,“这里有足球射门框,离家又近,孩子特别喜欢。既能露营、踢球,又能呼吸新鲜空气!”
放眼江苏,从新晋“网红”打卡地到老牌运动街区,此起彼伏的预订热潮与挥汗如雨的身影,正是江苏深厚足球场地家底转化为全民健身澎湃活力的最生动写照。
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和农村“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已双双突破97%,全省今年计划新改建1000片球类运动场地,目前省内公园绿地新增球类场地357片,其中足球场36片,将持续推进设施建设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燃点三:全链保障!3年新增3000个球场
记者了解到,在2021年末到2024年末的3年时间,江苏共修建3060个足球场,增长约36%。江苏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足球场?
雄厚经济实力固然重要,但深层驱动力来自需求与政策的精准耦合。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分析道,江苏庞大的人口基数、强劲的居民消费力,催生了庞大的群众性足球需求;与此同时,数量不断增长的专业球队、足球培训机构以及日益丰富的赛事活动,共同构成对高质量场地的需求,截至2024年底,我省建成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00余所。这股需求侧的驱动,为球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市场支撑。
将需求转化为现实,离不开一套前瞻、系统且持续发力的政策体系。
早在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建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2019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加快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而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的2025年重点工作部分,提出要加快三大球振兴发展,开展全省城市足球联赛。
具体的政策抓手清晰有力。2017年9月印发的《江苏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要求,按平均每1.1万人拥有1片足球场地的标准,将足球场地建设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以及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去年12月,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 提升全民健身服务质效的若干措施》,明确到2030年,全省新建足球场200片等目标。
建好是基础,用好是关键。北京咏怀体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兵观察到,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仍存在总量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场馆“重建设轻运营”、部分设施使用率低、市场化造血能力弱等不足。
江苏正积极破题:一方面,力推开放共享,如扬州把“全市140所公办中小学校向社会开放田径场、足球场、室外篮球场等学校体育设施”列为去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另一方面,强化资金引导,省财政厅会同省体育局下达2025年度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1.87亿元,今年全省62个场馆获得中央专项资金1846万元,130个场馆获得省级专项资金5500万元,两类场馆有部分重合,总共有100多个场馆面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为群众健身提供更多便利。
“要发挥好‘苏超’这一IP的强大引流效应和辐射带动力,做大江苏全民体育、全民健身的基本盘,并打造一大批群众‘家门口的足球场’。同时,举办各类群众性足球赛事,吸引更多的群众参赛观赛,提高场地利用效益,推动形成浓厚的全民体育氛围。”吕永刚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愿 吴雨阳 实习生 胡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