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里开完市里开,市里开完区县开,同样内容开三遍,陪会的干部也听三遍……近日,广东省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通报,汕头市人社局擅自将本应限定在地市层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层层“扩大”延伸至区县、镇街,基层干部竟在三级会议中全程陪同。一纸通报,戳中了万千基层干部的痛点。
陪会之苦,苦在虚耗。“常叹时间浪费,陪会不知所谓。忽四目相对,唏嘘赶场为谁。知否,知否?基层干部心累!”基层干部填的词,道尽了被“钉”在会场的无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种会都要基层来陪,基层干部用于抓落实的时间精力就这样被挤占消耗。一场会议动辄数小时,会后还要做记录、写心得,更别说数场会开下来,留给基层干部的只有深深的疲劳。你也开会,他也开会,谁抓落实呢?保障不了基层干部抓落实的时间,会上说得再漂亮,也只是形式主义虚功罢了。
“层层陪会”危害显著,针对它的整治也从未松懈。去年,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通报了国家管网集团“开会多陪会多”问题;湖北省纪委监委对一名动辄要求各村陪会,一年开会高达208次的乡党委书记予以问责。但严肃的通报和处理,未能根除“层层陪会”顽疾。何故?症结在于少数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在少数干部眼中,不开会就是不重视,不陪会就是不落实,仿佛只有让基层干部端坐会场、留下记录,才能彰显工作的重要程度。说到底,刹住“层层陪会”的歪风,关键在于给少数领导干部的思想“正风”,用制度手段倒逼他们改进工作作风。
制度的刚性约束,是破解陪会困局的关键。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要求“严控参会人员范围、层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也强调“从严控制会议规模、会期”,两份文件都明令禁止“层层陪会”。落实这些制度,要靠审批、考核、监督等环节形成合力:拧紧会议审批的“水龙头”,对内容重复、缺乏实质部署的“套娃式”会议果断亮红牌;优化考核指挥棒,将评价标准从“开了多少会”转向“办了多少事”;高悬问责利剑,对那些以会议作秀、加重基层负担的行为严肃追责。
精简会议,改进会风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倡导“禁绝一切空话”,邓小平同志强调“开短会”“讲短话”。言犹在耳,“层层陪会”等怪相却屡禁未绝。这警示我们: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绝非一役之功,须有日日为继的韧劲,久久为功的恒心。在此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起到关键作用。“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改进文风会风,必须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特别是“一把手”要发挥好“头雁”效应,开短而有用的会,不必要的陪会一律不陪,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给陪会松绑,就是给实干加油。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干部是发展事业、服务百姓的排头兵。他们的时间精力是干事创业的宝贵资源,应当挥洒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一线前沿。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让会议室“空”一点,干部就有干劲、群众就得实惠,发展就有动能。这,才是好会风应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