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探索建立干部“夜访”制度,每周二晚8点,市、区、镇街三级1000余名干部准时下沉基层,在不影响群众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利用群众在家休息的时间,或是在村(社区)办公地点接访,或是主动入户走访,现场倾听群众诉求,现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已开展“夜访”27轮次,90%以上群众反映事项化解在村(社区),95%以上的初访事项一次性解决,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生动范例。
传统工作模式下,干部与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往往难以契合。群众白天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与干部沟通;而干部在办公时间内,又被各类事务缠身,难以深入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夜访”巧妙解决了干群之间的“时间差”,打破了干群沟通的时间壁垒。这种“错峰服务”,让群众有了充分表达诉求的机会,干部也能更直接、更全面地倾听民声,让沟通不再有阻碍、服务更具针对性。
有人认为,时下5G信号覆盖城乡角落,政务App实现“指尖办事”,视频会议打破空间阻隔,干部“夜访”似乎没有多大必要。殊不知,越是在通信高度发达的今天,越需要“在场”的智慧。政务热线能记录诉求,却传不出群众讲述困境时的叹息;视频连线能看到表情,却感受不到群众紧握双手的焦虑;微信群里可以看到群众的投诉,却难以察觉到投诉背后的深层次矛盾。数字时代,信息传递的成本大大降低,但信任的建立反而更难,而“夜访”以最朴素的“上门”方式,将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具象化,让群众感受到“治理就在身边”。
干部“夜访”,推动着基层治理模式从“应急救火”向“常态预防”转变,让治理更高效。以往,基层治理往往是在问题爆发后才匆忙应对,而“夜访”将矛盾化解的关口前移,通过与群众的深入交流,及时发现潜在的矛盾纠纷,并当场研究对策,协调解决。这种“预防式治理”,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既降低了社会风险,又减轻了后续处理的成本,更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夜访”坚持“接诉即办”原则,执行“谁接访谁跟踪、谁办理谁反馈”制度,让干部在夜访中直面问题,不推诿、不拖延,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需要协调多部门的,明确责任主体,限时办结,形成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的完整闭环。
从更深层次看,“夜访”还是干部作风转变的“催化剂”。“夜访”要求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近距离接触。这不仅考验干部的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促使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在“夜访”中,干部们倾听群众的家长里短、急难愁盼,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用实际行动践行“四下基层”的理念。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也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为基层治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当然,也要科学统筹“夜访”干部的工作与休息时间,建立“夜访补休”制度,保障干部的休息时间不被挤压。同时,防止“夜访”的创新做法陷入形式主义泥潭。
“夜访”,在干部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让治理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是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期待更多地方能借鉴这一创新思路,并不断完善走访模式,让社会治理更加贴近群众、更加富有成效,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