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江苏 风雅德比|无锡VS徐州,山水诗韵藏古今 南北文脉共潮生
2025-08-13 22:1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魏琳,李刚  
1

“苏超”新一轮角逐开启,本周六,无锡队将在主场迎战徐州队。

无锡与徐州,同为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古城,一边流淌着江南的婉约,一边带着北方的雄浑,南北交融,相映成趣。

当吴地清辉与两汉风华再度相遇,两座城文脉相济的华章也正徐徐展开……

山川寄情

无锡惠山起伏连绵,在平原上拔地而起,树木葱郁,泉水叮咚,显得格外秀丽,让游历过众多名山大川的苏轼也连连感慨:“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他沿惠山拾级而上,这里石径蜿蜒,有如龙脊;登高远眺,只见松涛奔涌,湖水潋滟,勾起无限遐想。

微信图片_20250812094752.png
无锡惠山

惠山泉久负盛名,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苏东坡用这里的泉水泡制贡茶“小龙团”,并留诗纪念:“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文徵明也在这里以茶会友,写下:“相约二泉同品茗,先游山水觅诗行。”汩汩清泉流淌,更为惠山增添了灵动之美。

天下第二泉

而徐州的山,是大地深沉的脊梁,它沉默如凝固的时光,于无声间承载起千年的情思。云龙山如蛰伏的苍龙,蜿蜒于古城之南,当年东坡先生曾在此驻足,留下“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的悠然吟唱。

微信图片_20250812094532.jpg
徐州云龙山

登临放鹤亭远眺,九里山静卧城北,楚汉鏖兵烽烟早已散去,只留下“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的苍茫余韵。

宋代彭城诗人陈师道说,“云龙峰十丈,泗水练千寻”,那山形之雄浑,水色之明净,早已化成了灵魂深处可倚靠的厚重屏风。山势自不言语,却稳稳托住无数过往,成为人们心灵深处可倚靠的厚重屏风。

水韵流芳

若说山是城市的风骨,水便是城市的血脉。

无锡古运河流淌千年,在桨声帆影里轻轻荡漾。诗人杨万里在《舟中雨望》中写道:“船窗深闲懒看书,独倚船门捻白须。雨共长河织青锦,金钱晕上滴真珠。”雨中的江南运河,既有雨共长河的磅礴气势,又不乏可爱温柔。

图片
运河无锡段

无锡太湖浩瀚如海,辽阔壮美,自古也是文人墨客访古探幽的好去处。文徵明来此游历,凝望纵横交错的岛屿,遍布在明亮如镜的湖水中,心中涌出无限的遐思,以“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的诗句,感叹太湖山水之壮阔,抒发旷达飘逸的人生心境。

微信图片_20230724160837.jpg
无锡太湖鼋头渚

而徐州的水,宛如岁月写就的绵长诗行,流淌着北地的雄浑血脉。黄河穿城而过,昔日汴泗交汇处,千帆竞发的盛景虽逝,苏轼笔下“澹澹长河水,飞飞轻鹭起”的生机犹存。云龙湖波光潋滟处,依稀可见“放鹤亭前水似苔”的清幽倒影,湖光山色间沉淀着“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的天然意趣。

京杭大运河 摄影/徐祥瑞

元代萨都剌当年行经此地,曾深深慨叹:“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千年逝水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如今,悠悠运河之水,更如润物无声的墨汁,浸透了两岸,滋养了文思,在徐州自然交融。

寻古抒怀

山水壮美,古迹悠悠。两座千年古城一步一景皆历史,一砖一瓦皆沧桑。

惠山寺,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许多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经过京杭大运河时,都要在惠山寺逗留。晚唐诗人皮日休便在此写下《惠山听松庵》:“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风起,松子声声打石床。”这座古寺至今仍然钟声悠扬,香火不断,走在静谧的寺院内,怀古之思油然而生。

惠山寺

惠山古镇祠堂林立,汇集了80个姓氏、180位历史名人,涵盖了十大类共22种祠堂类型,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为国内外罕见,而描写惠山诸祠堂佳篇中的佼佼者,当属海瑞的《谒先师顾洞阳公祠》。“志矢回天曾叩马,功同浴日再批鳞。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仍留社稷身”,海瑞这首诗虽是歌颂老师顾可久的,但其实也是海瑞本人耿直敢谏的真实写照,只有拿自己的生命为百姓撑起一片青天的人,才配得上这样的语句。

顾洞阳先生祠

“诗坛高筑壬寅岁,胜事遥传大历年。买地有资酬野衲,品泉无谱问茶仙。树藏亭子清风里,路绕云根小洞边。赓倡愿随诸老后,结盟迟我赋归田。”明代苏州状元吴宽在碧山吟社留下《题碧山吟社图》,这座古老诗社,正藏于惠山东麓春申涧旁的林荫中,直到今日,由文徵明题写门额的“碧山吟社”旧址还保存在原地。一个民间诗社,前后延续达500余年,可见无锡诗风之盛、诗人之多。

如今的碧山吟社大门

徐州的园林水榭、亭台楼阁,也都铭刻着历史的风霜印记。徐州快哉亭始建于北宋神宗年间,由徐州节度使李邦直在唐代徐州刺史薛能所建的阳春亭旧址重建。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后,应李邦直之邀为新亭命名。亭子居于高台,坐北朝南,暑日登临,清风爽怀。苏轼步入亭中,心情舒畅,挥毫作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一篇《快哉此风赋》,直抒胸襟与风骨。

3e4f66d025ca4f20148110f384f14bf.jpg
徐州快哉亭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北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人陈师道亦登上快哉亭,抒发自己生活清贫却遥寄白云清修、诗心敏锐的个人哲思。

云龙公园草木葱茏,徐州五大名楼之一的燕子楼静立碧波中央,在绿树环合中遗世独立。燕子楼因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唐代歌伎关盼盼而闻名,古往今来,引得众多文人墨客为其赋诗作词。北宋,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曾多次游览燕子楼,写下“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悲凄。元朝,萨都剌寻访旧迹,抒发“何处春风燕子楼,断碑落日古城头”的怅惘。

燕子楼

云龙公园东北角,王陵母墓静卧其间。“一剑兴亡决,斯言寄远人。”清诗人袁希颜在《王陵母墓》一诗中,写尽汉将王陵之母伏剑教子“如报汉家春”的浩然正气。王陵之母为成全儿子气节自刎的壮举,与燕子楼中的凄美传说,在隔水相连的时空里相遇,凝结为彭城的风雅绝唱……

王陵母墓

人文铸魂

山水古建所滋养的,最终是沛然充塞于城市之间的人文魂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镌刻在无锡东林书院依庸堂楹柱的名联,如穿越百年时空的箴言,在琅琅书声中愈发清晰,成为无数怀揣家国情怀的读书人砥砺心志的精神图腾。“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文明密码已深深融入无锡的肌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学术风骨,更让崇文尚学、尊师重教的基因在无锡代代相传。这里既传承着“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又怀揣着“兼济天下”的壮志豪情,温润江南,却有着最坚韧的精神脊梁,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兴起打下坚实基础。

东林书院依庸堂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诗”的《大风歌》,既是徐州作为“帝王之乡”的精神图腾,也是楚汉风云的雄浑绝唱。徐州,筋骨里熔铸着青铜般的烈性,千年浸润,这力量也悄然渗入儿女情长,如燕子楼中关盼盼的深情守望,被白居易感怀为“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一腔坚贞,冰清玉洁。徐州的精神,正是如此刚柔并济,既如李商隐笔下“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诸”的壮烈,亦包含“龙媒旧是彭城客,带得春风入故乡”的温情。 

刘邦故里文化景区

大风云涌,二泉月明。

静待绿茵场上热血相遇,好不快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魏琳 李刚

图片来源 无锡发布、徐州发布、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惠山古镇景区、方志江苏、徐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标签:
责编:房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