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中山路与珠江路的交会处,有座静谧祥和的小院。这里曾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分行办事处,约翰•拉贝作为分行经理在这里居住了8年。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曾是一艘庇护生命的“诺亚方舟”。

约翰·拉贝,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名字。
1882年,约翰•拉贝出生于德国汉堡,1911年起先后担任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北京、天津、南京代表处代表,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
1937年11月,日军不断向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发动空袭,南京危在旦夕。为此,拉贝在家中院子里挖了一个防空洞,每当空袭来临,就让附近的难民来躲避。小小的院子里常常挤满了来避难的平民,人数最多时达600多人。
当时,各国大使馆向在南京的本国侨民发出警告,要求他们尽快离开大战一触即发的南京。拉贝先生不顾个人安危留了下来,并与22位国际友人发起成立了国际安全区委员会。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约翰•拉贝带领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的委员们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努力开展救援工作。他们划定了近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建立了以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在内的大中小学和机关单位为主的25个难民收容所,收容无家可归的难民约25万人。
既要四处筹集难民们最必需的粮食、盐和煤,约翰•拉贝每天还要与日本当局交涉,强烈抗议日军对安全区内民众的迫害和财物掠夺,阻止日军在安全区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在这座小楼里,约翰•拉贝写下了长达2100页的日记,记录了日军屠杀中国平民的500多个惨案,成为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有力铁证。
1938年春,回到德国的拉贝四处发表演讲,揭露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为纳粹德国所不容,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德国战败后,在盟军占领下的德国,拉贝受到审查,也丢了在西门子的工作。他的公寓在战争期间也被炸毁,全家挤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生活贫困潦倒,饥寒交迫。
1948年,拉贝的困境传到中国。南京市民主动发起募捐,给他汇去钱款,并定期寄去生活物品和急需的食物。中国人民从没有忘记拉贝,这位有恩于中国的国际友人。
1950年1月5日,约翰•拉贝因中风去世。他留下的日记,由他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保管。1996年12月12日,莱因哈特夫人在美国纽约将拉贝生前的日记公之于众,引来举世哗然。
1997年8月,莱茵哈特夫人访问南京。她将拉贝在柏林的墓碑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德国时,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上发表演讲,讲述了拉贝的故事。习近平赞扬道:“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如今,拉贝故居已辟为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夏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