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时评|别把“蹭饭”蹭成流量赛道
2025-08-13 22:1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胡波  
1

不久前,河南省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端着碗去村民家中蹭饭的系列视频而爆火,引发全网关注,被网民亲切称为“蹭饭书记”。他带着面粉鸡蛋作“饭票”,在炊烟袅袅中感受民生冷暖,通过短视频让蒲公英茶、五香鸭蛋走出农家小院。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群众工作法,本是以饭为媒搭建干群“连心桥”的生动实践,却被一些短视频平台在流量跟风中面临“变味”的风险。

董桂林的走红密码在于“真诚”二字。他专挑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饭后帮忙劈柴打扫甚至剪指甲,把“蹭饭”变成“认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主播过了饭点还要硬蹭,村民不愿出镜反遭言语霸凌;部分村干部带着摄影师“视察式蹭饭”,成箱礼品堆出形式主义新高度。董桂林用一碗面条打破干群“心理围墙”,某些主播和“硬蹭”的村干部,则将“蹭饭”当成流量密码或表演性劳动。对这些主播来说,如此“蹭饭”,只会打扰村民正常生活;对基层干部来说,如果只会“照葫芦画瓢”模仿,光学拍视频不学办实事,“蹭饭”就成了基层工作的“美颜滤镜”。

要防止“蹭饭”变味变质,除了视频拍摄者需加强自律之外,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设立伦理准则,严禁强迫出镜、隐私窥探等镜头暴力。基层组织也要旗帜鲜明反对形式主义,力戒工作中的作秀行为,鼓励党员干部脚踏实地为群众服务,把政绩写在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把“人民满意”作为唯一KPI,而非沉迷于流量游戏的虚假繁荣。

从兰考焦裕禄“蹲点调研”到小岗村“大包干”,基层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始终在于:唯有俯身倾听泥土的呼吸,才能收获民心的回响。“蹭饭书记”的价值不在于带来多少流量,而在于重新发现了“同坐一条板凳”的治理哲学。当更多干部能像董桂林那样,把群众的灶台当办公桌,将家长里短作调研报告,乡村振兴才能真正从文件里的美好蓝图变为大地上的幸福实景。

标签:
责编: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