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8月12日清晨8时,盐城港响水港区码头海风习习,随着一声“起吊”指令,葡萄牙籍重吊船“幸福号”的吊臂如钢铁巨人般舒展,一根长73米、重350吨、直径达3米的油气管桩被缓缓吊离码头,稳稳落在货舱内——这标志着响水县今年首批出口的大型海工重件正式启程,将漂洋过海驶向中东地区,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为当地油气资源开发注入强劲的中国力量。

“此次发运的油气管桩是QG项目的第一批货物,共计45根,总发货量为11000吨,准备两周内全部装载结束。”江苏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坤宁介绍,“现在公司正式具备海外出口项目的能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响水港区的吊运现场,巨大的油气管桩横卧如虹,模块运输车往来穿梭,身着多色作业服的工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从安全保障、质量检测,到产品确认、货物捆扎,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秩序井然。
为了让这些“大块头”顺利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江苏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在产品质量把控上可谓下足了功夫。作为一家专注于海洋重工及高端装备制造的企业,始终将“质量第一、客户至上”作为核心理念贯穿于生产全过程,从原材料采购、焊接工艺、涂装处理到最终检测,每一个环节都设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设备一流,满足海外市场对高端装备制造的高标准需求。
“此次出口项目的要求极高,尤其是无损检测、焊缝的焊接质量、产品的尺寸结构方面。生产过程中,我们采用全自动化焊接设备,确保焊接质量合格率达99.9%以上;在尺寸控制上,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卷板机,完全满足产品的高精度要求。”刘坤宁说。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推动优质产品“出海”。今年6月,江苏天能海工二期扩建项目在响水顺利竣工投产。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配备万吨级卷板机、智能焊接机器人等先进设备,生产线效率达到国际顶尖水准。项目重点突破15米直径单桩和超大型导管架制造技术壁垒,填补国内深海风电基础装备空白,投产后年产值将突破20亿元,为公司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强大的产能支撑。
“今年出口的项目是卡塔尔油气管桩项目的第一批,整个项目共有7期,持续时间长达10年左右。目前,公司已与海外团队达成战略性合作协议。除了油气管桩,后续还将生产风塔、单桩结构、导管架结构等产品,发往全球各地。”江苏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如前满怀信心地表示。
阳光下,油气管桩的金属光泽与海水交相辉映。这不仅是一次货物运输,更是响水海工装备抢占国际市场的“出海宣言”。“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与天能海洋重工等企业的合作,提升港口服务能力,助力更多‘响水制造’走向全球,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江苏响水港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顾金陵说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文婧
通讯员 夏月明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