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里长江,奔流不息,淘尽千古风流。当浩荡江流抚过“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常州城堞,拍响“天下第一江山”的镇江崖岸,激荡起的岂止是浪涛?更是齐梁王朝双子星的隔世重逢!
本周末,“苏超”烽烟再起,龙城常州坐镇主场,迎战京口镇江。站在常州万绥,或许就能听到辛弃疾剑啸龙吟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走入镇江延陵,耳旁似能传来恽寿平铺陈出“何处香车紫陌尘,枝枝斜堕落花津”的意韵。共饮一江水的千年古城,终于迎来了又一次现实的碰撞。

一水牵双邑,风物各千秋
长江,这条天然的纽带,自古便将常州与镇江紧密相连,一衣带水,孕育了文化的交融与气质的辉映。
当王安石舟泊镇江,望“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故园的思念萦绕心头;然而,当他赴任常州知府,却被此地襟江带湖的灵秀深深俘获:“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是常州那“楼台疏占水,冈岸远成山。尽日草深映,无风舟自闲”的静谧深邃,如潺潺流水熨帖了游子的心绪,更孕育出“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的仁厚底蕴。长江于此,是温润的墨池,滋养着彬彬文质。

山水相连,镇江的金、焦、北固三山鼎峙,控遏大江咽喉,自古为烽火淬炼之地。这险要形胜,锻造出如钢似铁的雄浑气魄。辛弃疾登北固楼,慨然长啸:“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韩世忠、梁红玉夫妇“长剑倚天氛雾外,宝光挂日烟尘侧!”的壮举,更是将忠勇豪气铭刻江天。长江于此,是奔涌的熔炉,铸就了不屈的脊梁。
一柔一刚,一静一动,长江的同一脉水,在常州与镇江的岸畔,竟孕育出如此辉映千秋的风骨。

物华天宝地,匠心竞风流
长江的慷慨,不仅赋予两岸卓然文华,更深厚地催生了百工兴盛、物阜民丰的盛世图景。
“苏常熟,天下足”的古老谚语,是常州作为江南鱼米之乡核心的辉煌见证。杜审言“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的咏叹,道尽了这片沃土的富庶与通达。这沃土丰饶,在唐顺之笔下化为鲜活的稼穑图景:“细雨薛萝侵石径,深秋粳稻满山田!”金穗垂珠,晨光中白鹭掠过田埂,是“天下足”的诗意注脚。

溯江而上,镇江扼守七省粮道咽喉,自古便是“商贾辐辏”的枢纽。李白笔下“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的画卷,是查慎行目睹“舳舻传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的壮观,那是长江黄金水道赋予的生命力与财富流。米芾登高望远,“江声入市嚣难定,山色迎船翠欲流”(《望海楼》),市声鼎沸与山水形胜在此奇妙交融。坚固的“铁瓮城高碧树秋,烟霞常护帝王州”,守护着这日夜不息的繁华,长江于此,是流动的银线,串联起帝国的粮仓与财富的梦想。
两城的故事,如同那滔滔江水,永远在“物华天宝地,匠心竞风流”的壮丽诗篇中,流响共潮生。

绿茵鸣战鼓,诗魂励征衣
胜负终如江水,东去不复回。沉淀下来的,是双城在先贤诗篇辉映下共同写下的崭新一页。这是对风骨的致敬,是对精神的传承,更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体育精神的诗化诠释。
当常州健儿如王湾笔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般破浪前行,镇江将士以曾公亮“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的豪情迎战,绿茵场便成了千年文脉的现代疆场。

竞技场亦是诗境的延续。彼时,龙城灯火映照着京口月色,常州的稻香与镇江的江风在赛场上交融。昔年镇江龙舟竞渡时“晚则万齐艓开,两岸沓沓然而沸”的壮景,今日化作球迷的呐喊如潮;常州水阁观赛“水嬉金翠活龙鳞,游舫千艘沸水滨”的盛况,更在万人球场重现,恰似球员“胜负终如东逝水”的胸襟,唯留“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的超然境界。
风骨在新章中永生。西津渡石阶上杜秋娘“劝君惜取少年时”的箴言仍在回响,常州御碑亭乾隆“越吴襟带舟车会”的题刻犹存,两城怀着“他强任他强,明月照大江”的心态,将齐梁遗风注入现代血脉,共绘“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崭新画卷。
足球的烽烟终散入江风,而常州与镇江以长江为砚、以群山为笔,共书的这卷“常镇交响”,且看戴叔伦的吟咏穿越时空:霸国今何在?清泉长自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维庆
制图 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