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补贴、学前教育“逐步免费”两项惠民政策相继出台后,近日,不少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奶粉、纸尿裤和辅食等母婴产品纷纷涨价,价格较之前上浮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甚至一品牌国产奶粉涨幅高达54%、一品牌国产新生儿纸尿裤涨幅高达55.56%。
如果受原材料成本上升、供应链环节出现问题等因素,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一部分母婴产品出现价格波动,发生上涨行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政策刚刚出台,价格就暴涨,难免让人疑惑。
倘若一些商家将惠民政策红利视为涨价的契机,企图通过涨价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将惠民“红包”装进自家口袋,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会使得惠民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伤了人们对政策善意的信任。商家作为市场主体,应当扛起社会责任,秉持诚信经营的宗旨,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服务等正当方式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市场份额,而不是将政策红利当作谋取私利的“摇钱树”。
为了确保育儿补贴等惠民政策红利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加强对母婴市场价格的综合监管已刻不容缓。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母婴产品价格动态,建立健全价格监测机制,对异常涨价行为及时进行调查和干预。同时,进一步规范母婴行业的价格体系,加强对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管理,促进价格透明化,减少价格乱象,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
除此之外,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遇到不合理涨价及时保留证据,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引导企业诚信经营,维护行业的良好秩序;媒体要发挥监督和宣传作用,及时曝光不良商家的违法违规行为,引导正确的经营观念。
育儿补贴、学前教育“逐步免费”等惠民政策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投资于人的具体实践,是国家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而做出的重要举措,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绝不能让“涨价”行为消减惠民政策的“红利”;各方需齐心协力,确保政策能够真正惠及每一个育儿家庭,为促进生育友好型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