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经济“半年报”,既要看准当前的“形”,也要看清长远的“势”;不仅要关注经济增长的“量”,更要关注动能之“新”与发展之“质”。
翻开江苏经济“半年报”,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提至51.8%、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销售增长7.9%、33家企业入选2025全球独角兽榜单……一个个跳动的数字,彰显出江苏经济不断攀升的含“新”量。在一道道上扬曲线中、在新动能的强劲脉动中,江苏发展的“质感”清晰可触。
发展的“质感”,藏在产业链的每一个创新节点里。今年二季度,国内首个光子专用大模型OptoChat AI在南京发布,其背后研发团队是南京南智的一群“00后”;苏州协鑫集团自主研发的FBR颗粒硅技术,碳足迹再创行业最低纪录,带动光伏全产业链降碳。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江苏用“科技突破—产业转化—市场验证”的全链条创新,让高新技术产业在规上工业中突破“半壁江山”。硬核技术“有中育新”,创新生态“新中成势”,江苏正以“加速度”姿态,重塑产业竞争版图。
新动能的培育,并非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简单相加,而是“双链共舞”的化学反应。在南钢金润智能制造厂车间,2.7万个传感器“藏”在生产线上,无人机盘旋巡航,自动导引运输车来回穿梭,冲孔、铣边、热处理等每一道工序都由“数字大脑”精准控制。在丹阳,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定制镜片从设计到成型的每一步都实现了精密计算和严格监控,一副定制镜片平均只需7个小时便能完成。这些场景背后,是江苏不断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给工厂装“大脑”,让产线上“云端”的结果。乘“数”而上,产业向“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构筑“质”的优势。
发展的“质感”,源于制度创新与市场活力的共振。扬州16亿元航空航天产业专项母基金,将撬动超5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构建“飞机主机+机载系统”的特色产业体系链;《江苏省数据条例》的实施,助力镔鑫钢铁集团成功建设了国内钢铁行业首家基于原厂改造的全流程智能制造工厂,使得每吨钢的生产成本相比两年前下降104元,人均生产率提高30%。政府搭建平台、资本精准滴灌、企业积极转型,这种良性互促的创新生态,让江苏的新动能培育既有“顶天立地”的战略布局,又有“铺天盖地”的市场活力。
以一域观全局,江苏经济的“新”潮涌动,也是中国经济向好的一个切面和样本;江苏发展的每一个“新”变化,都在书写着中国经济的成长故事。触摸这样的发展“质感”,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经济最真实的温度与最蓬勃的生命力。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