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半年卷”澎湃新动能——上半年江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5-08-11 14:0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付奇,蔡姝雯,许愿,王梦然  
1

【编者按】 上半年,我省经济顶压前行、高开稳走,主要指标总体平稳、好于全国,较好完成双过半目标任务,交出一张合格的半年卷

好成绩的背后,是新动能的有力支撑,今年以来,我省制定出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意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专项行动方案,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本期《经济周刊·深阅读》推出特刊,从动能澎湃接力奋斗两部分,回顾上半年相关领域激发新动能的江苏实践,放眼下一阶段探讨各个领域如何完成年度目标,切实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产业加速向新升级——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1.8%

【动能澎湃】

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2025年南京市重点产业项目路演对接会——新一代信息通信专场活动拉开帷幕,投资机构代表围绕技术壁垒、规模化应用、政策适配性等关键问题与企业深入探讨,现场互动频繁,合作意向浓厚。

随着数字经济加速渗透,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日益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古城南京依托强劲的创新动能,在争夺发展先机的进程中表现抢眼:上半年,南京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实现营收742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增速超过100%的企业高达59家,凸显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活力。

南京市工信局电子信息产业处处长张海锋介绍,这一强劲发展势头的背后,是南京锁定5G/6G、未来网络等六大核心领域作为发展重点,前瞻布局构建了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支撑体系,出台《关于加快构建6G创新生态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举措,为产业发展注入政策动能。

上半年,各地类似专场路演对接活动相继举办,正是我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政府部门搭建平台、引导方向,投资机构精准赋能、注入资本,企业深耕技术、开拓市场,多方协同将共同推动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劲新引擎。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今年16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9.2%,高于规上工业1.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1.8%,比去年底提高1.1个百分点。从行业看,上半年,电子及通信设备、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智能装备、仪器仪表等5个行业增加值增幅均高于工业,分别增长15.4%14.7%12.2%9.3%8.6%。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稳中向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迸发。

【接力奋斗】

居安思危,也要看到,今年以来,国外一些国家围绕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发动一系列制裁手段,持续打压我国相关产业发展。面对一些国家加速打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势头,叠加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可能受到影响,不过这也倒逼各类创新主体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纷纷表示,下一阶段,要扭住全年目标,压茬推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稳”有支撑、“进”有动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加强基础研究,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建强三大基础科学中心、加快完成评估工作,深化省“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加力实施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推动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强化技术攻关,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稳健增长。强化前沿技术研发突破和重大战略目标产品研制,在量子科技、航空航天等方向,拟定前沿技术研发项目,部署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扩量增效。扎实推进科技领域“两重”项目建设,打造好江苏实验室矩阵,落实与大院央企的合作协议,加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在江苏的布局。

如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强劲动能?关键在持续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记者了解到,我省将继续开展2025年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工作确保年底高企超6.1万家。

数实融合深度推进——

江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同比增长7.9%

【动能澎湃】

上半年,江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收入同比增长7.9%,快于江苏经济总体增速。

从细分领域看,1—5月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实现16.8%14.3%的高增长,合计拉动规上服务业增长2.4个百分点。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分别增长12.5%10.8%36.4%,成为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家家企业正以技术突破抢占市场高地,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苏州敏芯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MEMS(微机电系统)领域的拓荒者,研发的声学传感器在低成本、高信噪比及封装技术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声学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对一款微型麦克风进行性能测试。现场即使在放大镜下,传感器肉眼的观感依旧十分微小,但当用手触摸屏幕打开应用和智能手机语音交互时,这个传感器不可或缺,成为数字世界感知物理空间的触角。我们的声学传感器芯片,现在出货量是全球第三,一楼的封装产线整个产能现在全部拉满了。敏芯股份高级经理沈晨炜骄傲地说。

打造数实融合强省,江苏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集聚、场景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我省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其中工业软件产业链占全国份额超过20%;工业软件产业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链在全国居优势地位。

【接力奋斗】

算力是数字经济的底座,江苏正为下一阶段发展筑牢根基。

500亿亿次,是东数西算长三角算力调度中心每秒可以执行的浮点运算次数,这一算力相当于14亿人不眠不休运算113 年。去年6月,该中心在吴江启用,规划有超万个高功率算力机架,可提供最大5000PFLOPS算力资源。

眼下,苏州已成为国家算力网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根据《苏州市关于推进算力产业发展和应用的行动方案》,2025年,该市数据中心总规模将达到50万标准机架,数据中心算力超过15EFLOPS,算力产业创新集群规模达4000亿元。

今年,江苏数字经济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国家数据局正式批复包括江苏在内的7地开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围绕试验区建设,我省将因地制宜,创新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字产业集群培育、数字化转型、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四大工程。

省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苏力争通过试验区建设,形成一批突破性、示范性的创新发展经验和成熟模式,争当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改革破局先行者、创新策源排头兵,为全国先行探路。

为进一步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系列政策接踵而至。3月,省数据局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培育壮大数据企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这也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出台的培育壮大数据企业专项落实文件。今年4月,我省印发了《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可以预见,借试验区东风,依三年计划,江苏数字经济将破浪前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科创能力持续提升——

江苏省实验室联盟成员单位达65

【动能澎湃】

2025年行至半途,江苏科技创新“喜报”接踵而至——723日,由太湖实验室牵头研制的我国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在无锡交付下水;724日,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通过项目总体验收;前7个月,江苏获批上市创新药14个,超去年全年的13个,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截至6月,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7.19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8.81件,连续9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

科技创新的高产出,离不开持续加码的科研投入。我省研发投入已持续3年提升、对全国的贡献超过1/8。以基础研究为例,省政府去年设立24.8亿元的省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今年又增加至26.8亿元。

科技创新的高产出,也离不开不断夯实、扩建的创新基座——实验室矩阵。苏州实验室去筹转建,正加快推进材料综合研究设施建设;4家省实验室,则分别聚焦网络通信与安全、深海技术科学、深地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等开展前沿性的原始创新;我省牵头建设的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已与省内龙头(链主)企业建立“1+1+X”联合联动机制;创建的江苏省实验室联盟,目前成员单位已扩增至65家,并先后组建高端装备、通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3个领域类联盟和长三角种业创新跨省域联盟,共同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的高产出,还得益于产业科创主阵地的建设。目前,我省省级以上高新区已达61家,其中国家级18家,数量全国居首。今年以来,为将各高新区打造成融合阵地,我省开展“六新”行动,着力推动高新园区新质转型。

【接力奋斗】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下半年,将从加强有组织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强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加快高新区新质转型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6个方面持续发力,全力以赴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具体举措如——

建强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基础科学中心,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实施60项左右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在量子科技、类脑智能等方向,实施80项左右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部署40项左右科技重大攻关项目,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标志性产品。

加快推进第二批省重点实验室重组,高水平推进苏州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用好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加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在苏布局。

推进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推动“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深入实施“一园区一产业一赛道”工程,发挥高新区作为融合阵地的作用。

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牵头,新建10家上下游协同联动的创新联合体;打造40家硬科技标杆孵化器。

修改出台《江苏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让“创新之花”结出更多“产业之果”。

创新主体愈发壮大——

江苏33家企业跻身全球独角兽榜单

【动能澎湃】

独角兽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高水平人才、高能级资本为驱动,如蛰伏已久的“巨兽”般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2025年上半年,江苏33家企业跻身全球独角兽榜单,数量占全国近10%,覆盖新能源、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这些“巨兽”集群崛起,正成为区域经济新动能爆发的核心引擎。

在独角兽的“城市竞合”中,特色赛道清晰可见。苏州以12家企业领跑全省,其中3家集中在人工智能领域,九识智能的无人配送车、思必驰在家居、出行、医疗等领域的解决方案,让“AI之城”的标签愈发鲜明。南京9家上榜企业中,6家涉及“软件硬件”协同创新,T3出行的智慧出行生态与芯驰科技的车规芯片形成产业联动。常州“新能源”浓度极高,4家企业中3家深耕新能源领域,蜂巢能源的动力电池、星星充电的智能充电桩、天合富家的户用光伏解决方案,构建起从储能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值得关注的是,金融科技、软件服务和AI赛道的“新生巨兽”增长迅猛。“今年是AI深度融入产业肌理的‘赋能元年’。”上榜企业企查查负责人介绍,上半年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1月推出的产业链查询功能助力制造业升级,3月接入DeepSeek的风控系统让智能风控能力再升级。

从产业生态看,江苏独角兽企业已形成“硬核技术打底、跨界融合加速”的发展态势,这些“巨兽”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形成“共生群落”——新能源领域,从远景能源的风电设备到航天锂电的动力电池,技术突破不断涌现;半导体赛道,盛合晶微、鑫华半导体等企业构建起从设计到制造的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领域,多家企业推动AI技术在工业、医疗等场景规模化落地。这种多领域齐头并进的格局,让江苏新动能的爆发更具可持续性。

【接力奋斗】

下半年,江苏火力全开,从技术攻坚、政策优化、区域协同等方面精准发力,全力推动独角兽经济迈向“量质齐升”新高度,为年度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注入超强动力。

持续加码锻造硬核竞争力,江苏将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针对AI、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创新平台,力争在颠覆性技术上抢占先机。

聚金融“活水”浇灌发展沃土,针对独角兽企业融资需求,江苏将进一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随着政策工具的持续创新和区域协同的深化,江苏独角兽企业的融资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强动能。

7月初,南京出台《关于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若干政策措施》,10个方面共45条政策干货满满。明确对2025年起首次入选的独角兽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鼓励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勇挑国家、省、市重大科技研发任务重担,对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按研发投入的15%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省科技厅印发的《关于支持和推动高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中明确,到2027年,全省高新区要开辟20个引领科技前沿、国内领先的新赛道,培育80家独角兽企业,鼓励高新区对高成长性企业在基础和前沿研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未来,随着各项举措落地,这些高成长性企业将持续重塑产业格局,不仅成为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更将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展现江苏力量,引领产业浪潮奔涌向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付奇 蔡姝雯 许愿 王梦然


标签:
责编: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