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淮江半浙江,怒潮日夜自相撞。扬州昨夜军书至,说道淮安未肯降。”8月17日,“苏超”第九轮扬州对淮安的比赛就将开战,这首南宋人汪元量写的诗,恰好为这两座运河名都留下了一张难得的诗歌“合影”。而这张“合影”背后,浮现的是两座古城联手抗金的铁血岁月。至今,在扬州和淮安的大地上,还到处闪亮着抗金英雄的身影,传扬着激动人心的抗金故事。
楚州保卫战
汪元量这首诗,描绘的正是建炎南渡后,发生在楚州的一场保卫战。
靖康之难(1127年)后,北宋被金所灭。公元1127年五月,宋徽宗之子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标志着南宋建立。随后不多久,宋高宗为躲避金军南追,逃至扬州行宫,在扬州享乐10个多月。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军主力由完颜宗翰率领,突然奔袭至扬州城外。宋高宗闻讯,大惊失色,混在人群中从扬州城南门仓皇出逃,来到瓜洲渡口后幸借得一小船渡江一路逃到杭州,这便是“建炎南渡”的开端。宋高宗不战而逃,坑苦了扬州百姓,扬州城未及抵抗,遭金兵洗劫。

同年秋,金军再次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击淮南的金军由完颜挞懒率领,目标直指当时位于黄河、淮河和大运河交汇处的江淮重镇楚州(今淮安)。楚州最初由宋将赵琼驻守,但金军逼近时,赵琼弃城而逃,楚州陷入混乱。此时,正在徐州抗金的将领赵立带着数千徐州武卫军残部正向楚州方向转移,他沿途收编散兵,冲破金军封锁,于十月抵达楚州。此时楚州城内粮尽,百姓已开始食草木。赵立的到来为守军注入了强心剂。赵立主持楚州防务后,与金军展开了长达近一年的拉锯战。
金军完颜挞懒主力抵达楚州城下,以云梯、炮石猛攻。赵立身先士卒,每日登城督战,甚至在箭矢击中面部后,仍以手势指挥战斗。在他的引领下,城中粮尽时,军民“食草木、煮履革”,无人投降。完颜挞懒只得绕城而过,先攻击江北其他城镇,以与已攻入江南的金兀术军遥相呼应。
楚州坚守的同时,金兀术率领的金兵已南渡长江,攻破建康(今南京)。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金军又攻破了临安府,宋高宗被迫逃亡海上,对楚州之围已经无暇顾及。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为占领楚州这个北军南下的重要节点,完颜挞懒增兵后采用“围点打援”战术再次攻打楚州周边,以彻底切断楚州与外界的联系。此时城中已出现“人相食”的惨状,但守军仍死战不退。同年九月,赵立在城东门督战时,被金军炮石击中头部,临终前仍高呼“死守勿去”,壮烈殉国。最终,楚州城破,军民仍与金军巷战,“无一人降者”,最终几乎全部战死。
大仪大捷
在今天仪征市大仪镇中心位置,竖立着一尊南宋名将韩世忠的雕像,记录着1134年韩世忠率领的南宋军在这片土地上取得的一次大胜,而大仪,也因宋军这场大胜而得名。
建炎四年(1130年),经历黄天荡之战北归的金兵忌惮韩世忠,调整战略,扶植刘豫伪齐傀儡政权,计划牵制由韩世忠负责的江淮战区,转而集中兵力争拿下张浚负责的川陕战区,企图入川后顺江而下完成渡江并对南宋形成包抄,直至消灭南宋。

此时,宋金相持主要有三个战区:韩世忠负责的江淮战区、岳飞负责的荆楚战区和张浚负责的川陕战区。此间,岳飞部大杀四方,从伪齐政权手中收复了襄阳、随、唐等六州郡,大有光复中原之势。而专攻川陕的金兵一直无法突破入川关隘,只能将进攻重点又重新转回江淮战区。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伪齐主刘豫派其子刘麟和其侄刘倪率军配合,与金军组成联军,分二路南下,意图“趋淮甸,渡长江,直捣吴会”。
此次,四年前在黄天荡丢了脸面的金兀术卷土重来,再次亲率五万金军与伪齐军联合南下攻宋。宋廷闻讯,命江淮战区最高指挥官韩世忠自镇江北上阻金军渡江。韩世忠进驻扬州后,料事如神地实行分兵,派部将解元去防守承州(今高邮),抵挡敌人的步兵。
韩世忠知道朝廷同时派了议和使臣前往敌营,于是故意放出自己已率军退回镇江的假消息,等使臣抵达敌营后,他就立即率精骑、“背嵬军”驰往大仪,准备伏击金军的骑兵精锐。大仪附近都是沼泽,韩世忠将兵马分为五阵,设伏20余处。金军误以为韩世忠已经不在扬州,于是派出数百精骑刺探扬州虚实。此时,韩世忠亲率轻骑故意遇上金先锋部队,诈败将其诱入伏击区,然后命精骑包抄合击,命“背嵬军”持长斧,上劈人胸,下砍马足。金军精骑陷于泥淖,伤亡惨重,金将挞孛也等200余人被俘,其余大部被歼灭。
在大仪镇之战同日,韩世忠所遣部将董旼与金军在大长(今安徽天长)遭遇,打退金军进攻,擒获金兵40余人。次日,金军转攻承州,遭到了早已在此蹲守的解元部伏兵袭击,擒获金兵148人。韩世忠率军驰援承州,一路将败走的金军追至淮河岸边,金军“相蹈藉没溺死者不可胜计”。
大仪大捷被后人誉为南宋十三处战功之一,与黄天荡之战成为韩世忠一生中重要的两次战役。宋高宗为褒奖韩世忠军兵,在大仪举行盛大庆功仪式,大仪地名由此得来。
固守楚州
在今天的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南宋抗金女将梁红玉的戎装擂鼓塑像屹立古镇中心,与宋孝宗命令竖碑建立的梁红玉祠一同供人们瞻仰。
在南宋政权首次主动阻击金兵的黄天荡之战中,战斗总指挥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登上战船高台,冒着箭雨为宋军擂鼓助威,传作千年佳话。鲜为人知的是,此战后梁红玉还协助韩世忠固守江淮重镇楚州,如今淮扬菜的经典名菜开洋蒲菜,传说就是梁红玉在楚州守城时发现的食材,一度被淮安人称为“抗金菜”。

绍兴五年(1135 年)三月,宋廷命韩世忠率军屯驻楚州,以巩固江淮防线,并为北伐山东等地做好战略准备,梁红玉随韩世忠驻扎楚州。梁红玉随夫率领将士以淮水为界,于旧楚州南城之北的湖泊水系聚集处,又修建了北城,用以防范金兵利用邗沟水道运兵南下。此外,淮安地方史志有记载,淮安城地下有处藏军洞,洞宽可五马并行,洞长达30余里,疑是韩世忠夫妇守城时,为防范金兵、方便运兵所筑。
由于长期战乱,楚州几经战火,城内残破不堪,军民食无粮,居无屋。史载“世忠披荆棘,立军府,与士同力役,其夫人梁氏亲织薄为屋”。梁红玉有次在湖边勘察敌情,看到马在吃水中的蒲茎,便扯些放在嘴里试吃,感觉尚可,便让军民大量采食,靠着蒲菜充饥,渡过难关。这就是“蒲儿菜”被称作“抗金菜”的来历。
韩世忠固守楚州城十多年,其间招抚流民,鼓励工商,使楚州成为一座重镇,虽然实际城内兵力只有三万人,但金、伪齐屡次派兵入侵均被击败。韩世忠驻守楚州期间,金人没再敢打楚州的主意。
梁红玉的结局则有些让人唏嘘,历史资料在这里产生了分歧。《淮阴市志》显示:梁红玉和韩世忠镇守楚州十余年,后来因岳飞蒙受莫须有之冤,夫妻俩遂辞去军职归隐苏州。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梁红玉在和韩世忠移屯楚州后仅五个月就亡故了,时间是在1135年10月6日(农历八月二十六日)。

但让人欣慰的是,如今在苏州的灵岩山下发现有韩世忠与梁红玉等人的合葬墓冢。英雄终究还是魂归有处,保家卫国的赤诚肝胆,可以让后人世世代代凭吊缅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