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车桥战役烈士陵园今年以来对原本的展陈进行了全面更新。
走进车桥战役纪念广场,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屹立在中央一座高15米、刻有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兼苏中军区副司令员叶飞手书“车桥战役英烈永垂不朽”的纪念碑。纪念碑一旁,两座石碑镌刻下了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撰写的车桥战役经过以及53位在这场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姓名。碑文上的一笔一画,仿佛还在诉说着这片红色土地的英勇战斗故事。
一次“虎口拔牙”的歼灭战
车桥,是淮安城东南20公里的大镇,位于淮安县城(今淮安市淮安区)、泾口、泾河、曹甸镇之间,是联系苏中与苏北的枢纽。1944年春,侵华日军为打通我国大陆交通线,陆续从华中地区抽调兵力南下。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集中力量打击日伪军、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决定在3月上旬发起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
陈列室里,陈列着当年战斗留下的迫击炮弹头、大锹等作战工具。1944年3月4日午夜,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第三旅(兼第四军分区)第七团利用暗夜向日寇车桥据点集结。5日凌晨,战斗打响。我军采取远程奔袭方法,利用暗夜掩护,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发起猛烈进攻,直取车桥两翼。“突击队员们越过外壕、架起云梯、攀上围墙,展开攻击。仅25分钟,我军便次第突破土围墙,攻入镇内。”讲解员杨颖说。在炮兵大队火力支援和掩护下,我军采取分散突击、各个击破的战术,逐个攻克敌碉堡,消灭敌火力点。当天中午全歼镇内一个伪军大队,并将日军压缩在核心工事内。
“与此同时,我军出敌意外强攻车桥,迫使淮阴、淮安、涟水等地日军增援车桥,打援战斗打响。”杨颖说,5日下午,当第一批援敌赶到我伏击阵地时,我军猛烈开火,迎头痛击,日军被迫退守韩庄。我军采取正面打击和侧后方突击相结合的方法,给援敌以沉痛打击。其间,日伪军200余人乘暗夜绕路从右翼芦苇荡偷涉迂回,企图继续增援车桥,被我军发觉后予以歼灭。6日清晨,战役胜利结束。
展陈中一组《解放日报》报道的车桥战役胜利情况和新华社从陕北播发的“苏北新四军大捷”消息史料图片,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这场战役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攻克日伪军碉堡53座,毙伤日伪军近千人,生俘日军24人,是新四军全国抗战以来俘虏日军最多的一次、较大规模的作战行动。特别是芦家滩打援战斗,新四军俘获日军独立步兵第60大队长三泽金夫大佐,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淮安市委党史工办主任张春荣告诉记者,车桥战役使苏中地区成为比较稳定的后方基地,为我部队整训、准备战略反攻创造了良好条件。这场战役还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成为苏中敌后战场转入战略反攻的标志。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不久前,省重大题材长篇小说《车桥 车桥》在淮安市车桥镇首发。这部4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用文学手法全景式还原了车桥战役。该书作者、淮安市作协副主席、淮安区作协主席于兆文是土生土长的淮安区人,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他从2022年开始做了大量田野调查。
令于兆文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当时年已九旬的刘耀武老人。“老人一开始是躺在床上和我们聊天的,一谈到车桥战役,他的眼里立刻就有了光,撑着坐了起来。”于兆文说,当时只有十一二岁的刘耀武,家里被征用为伤病员卫生所,距离总指挥叶飞将军的指挥所只隔着几户人家。“据他回忆,镇上的木桥被老百姓的牛车走塌了,他的父亲主动拿出家里的木料来修桥,让新四军部队快速通过。战斗打响时,乡亲们自发帮忙运送、照料伤员。”于兆文说。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胜利的伟力,永远蕴藏在人民之中。“车桥战役虽然只打了两天,但在当时的淮宝地区,‘新四军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的口号家喻户晓。”于兆文的田野调查笔记本上,记满了军民一心的生动案例——战役打响前夕,为方便从苏中地区长途奔袭的新四军快速行军,宝应县委组织3万名老百姓、民兵,在一个月内,夜间秘密在广洋湖、射阳湖湖荡里修建了5条总长约15公里的大坝;在太仓村,为方便新四军快速渡湖,当地百姓拿出自家用船,将船只首尾相连,用竹篙、门板铺“路”,修成“船桥”;在宝应县安丰镇,百姓自发筹集粮食、柴草,当地商户从县城采买了蜡烛、白纸等物资支援,仅煤油就装了三大船。
“打了胜仗以后,地方老百姓自动去慰劳,记得还做了一些吃的东西,如米团子送上前线。军粮、蔬菜、油盐等军队所需的,都是就地供给。”时任宝应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曾涛在《车桥战役的后勤工作》一文回忆群众支前工作时这样说。
“车桥战役牺牲了53位战士,因部队需要迅速撤退,部队不得已选择将他们就地掩埋。周边乡镇的百姓自发捐出了53口棺材,有的老人家捐出为自己准备的寿材,有的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上漆。”杨颖告诉记者,为纪念这场战役,1976年淮安在原战场遗址建成烈士陵园,2014年改造后成为开放式纪念广场。2020年,这里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
在红色热土上接续奋斗
在曾经的芦家滩阻击战发生地卢滩村,这片新四军战士曾经战斗过的芦苇荡,如今已建成1800亩标准化芡实种植基地。时逢采摘季,硕大的芡实叶片铺满水面,不时有白鹭漫步田间。
“我是听着车桥战役的故事长大的。越是回望历史,就越能感受到和平的珍贵。”陈杰是土生土长的车桥人,毕业后他回到车桥创办了创兴德(淮安)农业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芡实产业新农人。每次和外地客户谈起家乡车桥,这场光辉的战役总被浓墨重彩地述说。
2020年攻克去皮脱壳机械化技术;2021年制定芡实种植技术规程引领当地芡实标准化种植;2022年引进特殊低频极化电场保鲜和带状开沟移植技术;2023年引进2个高产芡实新品种,亩净利润提高13%……这群忙活在芡实行当的新农人敢想敢干,让车桥这片红色沃土展现出蓬勃生机。
“目前车桥已形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芡实产业体系,年产值达2.38亿元,有力带动了富民增收。今年我们还正式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说起车桥镇的发展,车桥镇党委书记何叶信心满满。“革命先烈的精神已经融入车桥这片热土,我们将发扬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精神,在新时代书写车桥发展新篇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方思伟 张莎沙 实习生 冯浩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