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繁花似锦。8月6日晚,连云港保利大剧院灯火璀璨、座无虚席,2025年江苏省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终评暨惠民演出(音乐专场)在此深情奏响。来自全省各地的11个声乐与10个器乐作品同台竞技,以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厚的文化意蕴,为现场观众献上一场融合时代精神与人文情怀的音乐盛宴。
上半场:歌声里的江苏故事
演出在盐城市歌舞剧院带来的歌曲《日月岛》中缓缓开启。温润的旋律如一封写给故乡的情书,将“阳光的油彩”“滚烫的乡愁”铺展成一幅剪烛西窗、泥巴在手的温暖图景。那座名为“日月岛”的精神原乡,承载着游子出发的记忆与归途的梦想,轻轻叩击着每一位听众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从千年流淌的运河到新时代奋进的热土,音乐的画卷徐徐展开。宝应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歌剧舞剧院联袂呈现的《千年运河一首歌》,以抒情笔调吟唱大河春秋,涛声穿越时空;南京艺术学院的美声花腔独唱《远山》,高亢清越,唱出青年一代奔赴理想、建设美丽乡村的信仰之光;泰兴市歌剧团的《不老的木偶》则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从儿时观戏到执杖传承,道出非遗技艺后继有人的坚定承诺。
绿水青山,跃然声中。连云港市歌舞剧院原创歌曲《青绿之境》以清新悠扬的旋律,描绘出“海上有岛、城中见山”的生态画卷,将这座山海相拥之城的自然之美深情礼赞。启东江海戏曲团的《海娘》,南京师范大学的《照耀》,常州歌舞剧院的《东坡愿》,扬州市江都区扬剧团的《运河乡音》,海安市的《英魂永生》等作品依次登台,风格多元,意蕴深远。

其中,《照耀》创新采用女声与手风琴的跨界组合,传统民歌《茉莉花》《拔根芦柴花》的旋律片段在现代编曲中焕发新生,诗化的歌词串联起“水韵—奋斗—信仰”的精神脉络,既有江南的柔美,亦具国际化的艺术质感,令人耳目一新。《东坡愿》以吴风弦歌演绎“明月几时有”的千古绝唱,一句“就算孤独如明月,也愿千里共婵娟”,道尽旷达背后的深情大爱。而《运河乡音》作为一首戏歌,扬剧传人李霞行腔婉转,将“剪剪花”“梳妆台”等曲牌巧妙化用,戏里戏外,皆是深情。

压轴登场的《英魂永生》,以恢弘气势和悲壮旋律,致敬革命先烈,激荡起全场最深沉的情感共鸣。当最后一个音符在剧场中回荡,全场肃然,掌声如潮,久久不息。
下半场:丝竹交响中的时代回响
如果说声乐是用嗓音传递情感,那么器乐则是演奏员用手中的乐器触动心弦。下半场,10个器乐作品同台竞技,将整场演出推向新的艺术高度。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演奏员们两度登台,现场都回报以热烈掌声。此次他们带来了《艰难与辉煌》与《丝竹交响》两部色彩迥异的作品,展现出一支专业乐团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深厚功力与艺术追求。指挥家彭家鹏介绍,《艰难与辉煌》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创作的交响叙事之作,以《国际歌》的主题动机贯穿全曲,通过宏大的音乐结构,深情书写信仰的力量,再现百年征程的波澜壮阔。而《丝竹交响》则是一封“写给家乡的情书”——乐团从江苏民歌《姑苏好风光》中提炼旋律基因,将太湖的船歌、寒山寺的钟声、评弹的婉转韵味,巧妙融入现代管弦语汇,以交响化的手法重新编织,让江南丝竹从园林深处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随后,无锡市民族乐团的《大运之河》以开放包容的运河精神为内核,让千年文脉在当代激荡回响,延续着这场关于文化传承与时代表达的深沉对话;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的唢呐协奏曲《焦桐丹心》,以高亢激越的唢呐之声,讴歌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范,感人至深。扬州市歌舞剧院的《问月》,以扬剧音乐为底色,通过“慢—中—快”三段式结构,描绘瘦西湖月夜,从静谧空灵到热烈奔涌,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哲思对话。常州市歌舞剧院的《漫步青果巷》与南京艺术学院的《醉月·金陵》,则分别以常州青果巷与金陵秦淮为灵感,用音符勾勒城市文脉,寄托文化乡愁。


南京民族乐团的《良辰美景》巧妙融合刘天华《良宵》与江南丝竹《行街四合》的音乐素材,既致敬百年经典,也礼赞新时代的“美丽江苏”;江苏女子民族乐团的《千秋孔望》以竹笛为主奏,展现连云港孔望山儒释道三教交融的千年文明画卷,气势恢宏,令人心驰神往。
最后,常州市歌舞剧院“心韵”组合带来的《小雅·鹿鸣》,取材《诗经》,以典雅庄重的室内乐形式,再现周代礼乐文明,表达对和谐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为整场演出画上圆满句号。

走出剧场,退休教师张先生仍沉浸在音乐的余韵之中。他感慨道:“今晚的演出,不仅美,而且深刻。我听见了传统的回响,也看见了创新的光芒,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穿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文化力量。这,就是我们江苏的厚度与温度,太精彩了!”
接下来,省文华奖评选还将有多场精彩节目陆续亮相,持续展现江苏舞台艺术的多元风貌与创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