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每日一读|“手”与“术”
2025-08-07 19:28  来源:交汇点新闻    
1

文|周云龙

第一次见到刘峰医生,朋友介绍说,他是肺移植专家,来自全国最大的肺移植中心——无锡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听到他的身份,心头忽然一紧,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一阵紊乱。

而与他两手相握的瞬间,刘医生手掌的柔软,令我印象深刻。也许我在电视上见过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的手,因为长时间持握手术刀,外力压迫使他的手关节严重变形,多根手指弯曲,右手食指基本上像“钩子”一般。

来源:视觉中国

刘医生,70后,从医25年,已经做过400多台肺移植手术,双手依然纤细、柔软,背后又会有什么故事?在实习医生的一篇手记里,我终于看清了他的“手”,发现柔软背后不同寻常的坚韧——

手术进行到最关键的一步时,意外出现了。病人的肺部因为长期发炎,已经和胸腔内壁紧紧粘连在一起,就像两块被强力胶水粘住的布料。特别是靠近底部的部位,粘连得最为严重,加上手术视野受限,在场的医生们都感到束手无策。

刘主任仔细观察之后,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动作——直接把手伸进了病人的胸腔,在完全看不见的情况下,仅凭手指的触感就开始分离那些粘连的组织。

刘主任似乎察觉到大家的惊讶,一边操作一边解释道:“做外科医生,就是要胆大、心细。这些解剖结构我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出来,手指一碰就能分辨出哪里是血管,哪里是神经。”

“肺移植也是个体力活啊。”刘主任像是感慨,也像是提醒。当器械对坚硬如石的粘连无计可施,刘医生凭借经年累月的触感记忆,在血肉之间找到分离的临界点。记得一位医生朋友说过,开刀需要悟性,更需要敬畏,对人体每根血管、每根神经的敬畏,因为外科医生每个动作都有后果。刘医生那双手,纤细、柔软,算不算是敬畏的一种刻度?

不过,微创手术业已普遍应用,机器人手术越来越多被引进,医生的“手”还有发挥空间吗?刘医生说,机械臂也是人控制的,相对而言,机械臂更加精准,它可以过滤掉人手的一些不稳定操作。但是,手术过程中,人的预判其实更为重要。一些程式化的手术,可以输入程序机器操作。但是,一旦碰到某些特殊情况,外科医生需要随机应变,如果看不到实际出血的地方,或者说比较盲目的情况下,就用钳子去钳夹血管,有可能会造成二次损伤。又比如,当钙化的肺组织像龟壳般嵌进胸壁,只有手指能够辨别钙化灶边缘的细微差异。刘医生说,手术过程中,执刀者的手感非常重要,指尖的轻重缓急,是算法无法计算的生命哲学。当然,只有做得多了,才会知道哪种力度恰到好处。

古希腊语中“手术”(cheirourgia),本意是“手的工作”。“手术”,不单单是“手”术,是对解剖结构烂熟于心的“脑术”,某种意义上更是医生在患者生死边缘权衡取舍的“心术”。刘医生说,国内肺移植手术的病人,往往都是到了终末期、别无选择的关头。医生面对的不只是复杂的病情,还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这时候的手术,手上的技术固然重要,心里的那杆秤同样要拿捏得当。

医者之手的珍贵,在于以专业素养为根基,以敬畏之心为准则——既不失手术刀的精确,又饱含托举生命的温暖。

标签:
责编: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