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18”,是什么水平?
2025-08-07 13:49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程晓琳  
1

“省长让我好好踢球!”8月6日晚,苏州体育中心体育场,17岁的苏州足球小将寇程从省长许昆林手中接过了2025年“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子组冠亚军决赛的冠军奖杯。现场,苏州吴县中学队以总比分5:3战胜海安博文高级中学队,夺得冠军。呐喊声中,28018名观众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刻。一群高中生的足球比赛,何以吸引近3万人“观战”?

28018名观众现场观赛!“省长杯”赛场见证江苏校园足球关键一跃

“太燃了!看着孩子们在球场上奋力奔跑,我仿佛穿越回了自己热血澎湃的青春!”特意从上海带孩子赶来观赛的观众赵先生,置身于两万余人的海洋中激动不已。今年,“省长杯”首次在男子U19组别引入主客场赛制,并首次对外公开售票,票价仅为9.9元,其引发的热潮远超预期——两万多张门票开售不久便被抢光,“一票难求”的景象,在江苏校园足球赛场上,实属首次。

“28018!”创下历史的,还有这个惊人的数字。当现场观赛人数灯牌亮起,全场沸腾了,人们纷纷拿起手机拍照,记录下这江苏校园足球比赛的历史性一刻。“去年‘省长杯’决赛仅有数千名观众,今年一下子涨了这么多!”现场,一名教练很是激动。

近三万名观众现场观赛是什么水平?据统计,中国足球顶级职业联赛中超2024赛季的场均观众为19431人,2024赛季中甲联赛场均9520人。7月9日,在上海收官的2024-2025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组全国总决赛现场观众为1万余名。

年轻的赛场从不缺乏逆转的戏码。在7月16日高中组冠亚军决赛第一回合比赛中,苏州吴县中学1:2落后于海安博文高级中学队。

6日晚19:30,开赛哨响,紧张激烈的氛围瞬间点燃。苏州吴县中学队和南通海安博文高级中学队两支一路过关斩将、从全省高中脱颖而出的队伍,毫无保留地展开了较量。双方互有攻守,展现了扎实的基本功和战术素养。比赛行至19分30秒,吴县中学7号球员陆子皓率先破门,巨大的欢呼声几乎掀翻顶棚。终场哨响,吴县中学以4:1战胜对手,并以总比分5:3再次捧起“省长杯”冠军奖杯。

“整个苏州都在为这一刻做准备!”场边观赛的苏州市高新区教育工委原委员严建春难掩激动之色。这背后,苏州为足球人才提供的“通道工程”功不可没。以高新区为例,2019年起,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与市体校合作,面向苏州招收足球特长生。吴县中学贯通足球特长生升学通道,解决球员流失问题。

夺冠后,吴县中学球员寇程和队友陆子皓复刻了世界球星贝林厄姆和阿诺德的同款庆祝动作。他说,这个庆祝动作是两人赛前约定好的。两人除了在“省长杯”是队友,还在“苏超”赛场上并肩作战。在吴县中学队,共有6名球员同样闪耀在“苏超”赛场。让这群少年也没想到的是,这个夏天,他们也成了青少年们眼中的“城市英雄”。“我们还很年轻!”但正如吴县中学30号球员陈逸轩所说,未来,他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大逆转”!江苏校园足球浴火重生

“请在《新华日报》上公开回答——江苏足球啥时候翻身?”1983年,金坛某中学的一批足球爱好者给时任江苏省体委主任吴镇写公开信《江苏足球何时能够翻身?》,没球场、成绩差、没行动,球迷们的“三连怼”毫不客气。

“本省足球要翻身,决心从儿童抓起。”不久后,吴镇也予以回信,正面回应球迷们的诉求。当年,吴镇的回复中提到:“广泛开展儿童、少年足球运动。”“让孩子从小踢,多踢球,踢到球”;并要求教练:“要下去,去开荒!去播种!去育苗!” 最后郑重声明:“我省足球要翻身,是确定无疑的。”

逆转,在江苏校园足球身上得以见证。

在吴镇的回信中可见,42年前,江苏四万多所中小学中,平均约六百所中仅有一所恢复了足球项目,堪称“寥若晨星”。而如今,全省共建成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376所、足球特色学校2776所,数量规模居全国前列。

当年,在有全国各地十三个队伍参与的首届“贝贝杯”足球赛事中,江苏的参赛队伍惨遭垫底。如今,连续举办28届的“省长杯”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构建起省市县校全贯通、大中小学全覆盖的金字塔体系,累计吸引超100万人次青少年踏上绿茵场;今年3月,2025年中国足协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会员协会男子U18组比赛中,江苏足协U18捧得冠军奖杯;去年11月,江苏U17男足斩获第三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全国冠军……从荒芜到繁盛,从零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江苏校园足球完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大逆转”与“深扎根”。

场边,海安博文高级中学足球队教练刘勇感慨万千。这支年轻的“足球劲旅”,去年初登“省长杯”舞台便勇夺亚军。今年6月,他们代表江苏出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子组总决赛,历史性地夺得全国第六名。这不仅刷新了江苏在该项赛事的最佳战绩,更是校园足球“逆袭力量”喷薄而出的证明。

热潮燎原,校园足球全民回响下的“人生逆袭”

这股由赛场点燃的热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席卷江苏城乡的每一片操场。

“比赛节奏快、失误少、进球质量高!”赛后,一名资深球迷对“省长杯”比赛质量赞叹不已,“江苏足球发展大有未来!”看台上,10岁的张奕轩目光紧紧盯着寇程的身影,“我以后也要成为像寇程一样的球员!”寇程曾在“苏超”赛场上,开场1分17秒就打进一球,创造“苏超”开赛以来最快进球纪录。

“苏超”与“省长杯”,两者相互成就。“苏超”为“省长杯”再添一把火,“省长杯”的赛场,也在为“苏超”输送中坚力量。2025“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小学组)设8个组别,162支代表队共3009名领队、教练员和运动员参加,历时4个月进行472场比赛。江苏省教育厅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苏超”共有516名参赛球员,有275人来自教育系统,占比53.3%,其中在籍在读学生球员达217名、教职工58名。教育与职业足球的边界正日益模糊,人才共育的通道豁然开朗。

即便在最基层的乡村校园,足球之火亦已成燎原之势。“孩子们天天缠着我要学姜伟的‘旱地拔葱’头球!”虽是暑假,徐州沛县安国镇中心学校体育教师石明松却一刻也没闲着。“苏超”火了之后,学校的孩子们隔三差五就来找他踢球。孩子们口中的姜伟,是“苏超”徐州队的球员,也是江苏师范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在8月2日,徐州队对战扬州队的比赛中,姜伟一记“旱地拔葱式”头球经验四座,将双方比分扳平。目前,即便是乡村学校,“足球热”依然欲燃愈烈。“现在,学校每个班几乎都能拉出来一支球队!”石明松说。

校园足球的价值,远不止于培养职业苗子,它更是破解“小眼镜”“小胖墩”困局的利器。宿迁大兴中心小学——一个走出18位“苏超”球员的“球星摇篮”——提供了有力证明:该校连续两年在宿豫区小学体质健康抽测中获得综合得分第一名,学生近视率从6年前的43.01%降至如今的6.74%。

“足球需要开放的平台,需要聚光灯。”刘勇感慨道。从校内操场到“省长杯”万人体育场的跨越,考验的远不止球技。“万人呐喊是兴奋剂,也可能是压力阀。”刘勇始终相信:“比捧杯更珍贵的,是孩子们认识不足、自我突破的蜕变。这段经历本身,就是他们未来人生最坚固的基石。”

让优秀的孩子踢球,让踢球的孩子更优秀

“苏超”赛场之外,一个与赛场同样振奋人心的消息在球迷间传开——至少10名年轻球员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其中就包括在“省长杯”代表吴县中学出战的球员赵文锦、陆子皓、陈开忠。“不要羡慕别人,更不要怀疑自己!”今年秋季即将进入苏州大学读书的“苏超”苏州队球员赵文锦,为圆大学梦,不仅在训练场挥汗如雨,更在训练后挑灯夜读,以“双线作战”的毅力赢得双丰收。

“踢足球的孩子成绩差”,这句偏见像一道无形的墙,将无数少年挡在绿茵场之外。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直指三大痛点: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博弈、升学通道的“断头路”、校园足球普及性的缺失。更令人忧心的是,教练员队伍的“量质双缺”——不少学校的足球教练仅能应付训练,让足球普及沦为空谈。

这种困境在12岁这个节点集中爆发。升入初中的孩子们面临双重挤压:学业压力陡增时,家长更愿选择“刷题保升学”的稳妥路径;而初中阶段高质量训练平台的断层,让许多小学阶段的足球苗子不得不遗憾离场。海安外国语学校总校长吕建的观察一针见血:“家长不是不愿孩子踢球,而是怕这场‘青春豪赌’最终得不偿失。”

“足球和学业从不是单选题。”在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杨立荣看来,“差生踢球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在南通市,2025年参加市、县级校园足球联赛的队员中,有53名球员高考录取“双一流”及以上大学。其中如东岔河小学走出的足球少年曹俊杰,虽未实现职业球员梦,却凭借足球锻造的坚韧品格,高分考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他少年时的四位校友,目前正在“苏超”赛场上闪闪发光。“让优秀的孩子踢球,让踢球的孩子更优秀”,是南通市摸索出的经验。最终,让每个踢球的孩子,都有通向未来的入场券。

“足球水平上不去,主要是因为踢的比赛太少了!”有专家感慨。而在南通,每年118支县区冠军队伍展开274场高水平对决,参赛精英球员达2680人,近三年输送的职业球员中65%拥有市级比赛经历。今年9月,南通将开启常态化的校级足球联赛。“我们要告别表演赛,打造真实竞技生态。”杨立荣指着赛程表解释:全市学校实行主客场双循环制,一个月踢两场,从今年秋天踢到来年立夏。

在南京浦口行知小学的训练场上,教练员高升看到了更生动的答案:“踢球好的孩子,战术理解快,课堂上的接受能力也更强。”这种“强者心态”的养成,远比成绩单上的数字更珍贵——正如苏州吴县中学学生张煜业所说,受伤后从主力位置跌落又重新回归的经历,教会他的不仅是足球技巧,更是“团队永远比个人强大”的道理。

“我有一个梦想,几年后的‘省长杯’,能看到更多省内顶尖高中球队的身影。”8月6日,在距离“省长杯”比赛现场不到两公里的江苏省足球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吕建的期待,引发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新政密集出台,托举校园足球积蓄强力后备人才

破解困局需要制度性的“立交桥”。

这股蓬勃向上的势头,正得到政策“组合拳”的有力托举与精准引导。近日,盐城、常州、昆山等地陆续发布了足球改革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对校园足球发展作出专门部署。盐城提出深化校园足球教学改革,探索将足球运动纳入体育中考选考项目;常州将筹备组建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计划创建150所以上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昆山将建立完善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一条龙”升学保障体系。

虽一球未进、一场未赢,但“苏超”赛场之外,常州“逆袭”决心凸显。8月4日,该市专门召开球迷座谈会,直面问题。有资深球迷代表犀利指出95/96及01—04年龄段人才“断档”之痛,呼吁打破“唯技术测试”选拔窠臼,推动校队普及形成良性竞争,让实战能力成为选材核心标准。这正与《常州市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中“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加强校园普及”的举措深度契合。

历史的声音穿越时空回响:正如吴镇同志当年所洞见,“没有万千茁壮成长的新苗,没有系统训练造就的扎实后备军”,足球的崛起终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省长杯”决赛暖场预热表演中,一群来自苏州的幼儿园“足球幼苗”惊艳亮相。严建春感慨,这是苏州校园足球“摇篮工程”的成果。深耕幼儿足球,在幼儿园阶段就铺设足球课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足球运动的种子。

“省长杯”决赛主裁判、足球国际级裁判马宁同样认为,足球短期成绩靠球星效应,中期发展靠青训和联赛水平,而长期的繁荣要靠足球文化和体制。“将体育文化将足球文化融入千家万户,才能让孩子们快乐单纯地踢球。”马宁说。

校园足球的魅力,在于普及性。过分强调竞赛成绩、忽视普及教育的观念不可取。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家宏认为,校园足球比赛中,各级赛事功能应有错位。“校长杯”应着重于普及,鼓励全体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县区长杯”和“市长杯”注重选拔优秀人才,为更高层次比赛输送人才;“省长杯”则要突出竞技水平,打造全省校园足球品牌赛事。

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竞赛评价体系,不仅关注比赛成绩,还要注重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进步情况以及对足球运动的热爱程度等。“通过完善竞赛评价体系,实现校园足球普及与提高的协同发展,让校园足球的金字塔根基更加稳固,塔尖更加突出。”王家宏说。

“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李金泉表示,各地中小学校作为校园足球的根基,更需要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打破传统制度,主动畅通足球人才升学通道。同时,要构建全域协同的合力,师、生、家、校、社五大主体联动,“唯有政府、学校、社会、师生、家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齐抓共管、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为校园足球发展注入全方位、可持续的动力。”

2026年,第二届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的战鼓将在苏州擂响。这场全球最高水平的中学生足球赛事上,将成为检验江苏校园足球“逆袭”成色的又一重要考场。这片曾被深切期盼“翻身”的土地,能否在家门口的顶级舞台上,迎来更多江苏新星的闪耀时刻?答案,深植于这片日益肥沃的校园足球土壤之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标签:
责编: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