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6日14时许,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渔港的码头被蒸腾的热气笼罩,使得现场的气氛更加火热——首批开海渔船正陆续归港,引擎轰鸣与吆喝声交织成一曲丰收的乐章。
码头上,渔民们黝黑的臂膀闪着汗珠的光,肩扛手搬将舱内鲜活的海货接力卸上岸;经纪人穿梭在渔获堆与冷藏车间,高声协调着分拣、过秤,梭子蟹、虾婆等新鲜海货转瞬便被整齐码进冷链车。整个过程紧张中透着井然,每一个环节都奔涌着“第一鲜”的生命力。
作为江苏省重要渔港,海头镇“全国海鲜第一镇”的名号早已响彻南北。这里的码头泊位可同时容纳百余艘渔船停靠,苏北鲁南地区最大的海鲜市场坐落于此,2000余户电商经营户常年在此深耕,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的数字背后,是这座渔港连接山海、贯通产销的强劲脉搏。
“仲老大,今儿这梭子蟹个头不小啊!” 海鲜经纪人相恒祥凑到苏赣渔19088船边,踮脚望着舱内堆成小山的海货,语气里满是赞叹。船老大仲亮亮抹了把脸上的汗,黝黑的面庞笑成一朵花:“可不是嘛!昨天中午开海出发,全船3个人连夜撒网,今年的首次捕捞量我很满意。”他掰着粗糙的手指细数:“梭子蟹200多公斤,每公斤120到200元;虾婆150公斤出头,价格在120到160元;还有黄花鱼、八爪鱼、杂鱼等,这次是近三年开海首获最多的一年。”
“王大姐,你这杂鱼收得够快的啊!”分拣工人刘婶一边麻利地把虾婆分拣装筐,一边跟王桂芳搭话。在码头收杂鱼的海头镇海前村村民王桂芳也难掩兴奋,指着身边装满车厢的三轮车说:“才一个小时,就收了2000多公斤。开海了就是好,码头分拣的工人每小时能挣30元,这日子有奔头!”
“今天回港的50多艘船,都是近海作业的小吨位渔船,主要以梭子蟹和虾婆为主。”海头镇渔政管理中队船管员王苏阳一边巡查安全,一边向记者介绍,“这些海鲜刚上岸就进冷链,除了供本地尝鲜,还发往全国。现在量少,加上大伙儿就爱这口‘第一鲜’,价格是高点,等后续货多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了,保准让更多人尝到大海的甜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芳 通讯员 姚绍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