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高中生足球比赛,场面能有多壮观?被网友亲切称为“苏小超”的2025“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刷新了人们的认知。8月6日的终极对决,虽在工作日举行,仍有两万八千余名观众涌入球场,为青少年们呐喊助威,观看人数创该赛事记录。这一“超燃”场景,无疑是对江苏足球热情与活力的生动注脚。

“苏小超”今年备受瞩目,显然离不开“苏超”的强力加持。自“苏超”爆火以来,足球氛围、全民热情被彻底点燃,相关的足球赛事都迎来了高光时刻。除了“苏小超”,还有兄弟省份遍地开花的“×超”……这不仅体现了“苏超”的巨大带动和辐射作用,更让人们看到足球运动在江苏这片土地的深厚群众基础,唤醒了潜藏在城市肌理中的足球基因。从校园到城市,足球已经成为连接人们情感、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
在很多网友心目中,“苏小超”是“苏超”的“前传”。的确,从“苏小超”到“苏超”,一张覆盖全省、层层递进的青训脉络清晰可见。“省长杯”自1997年创办以来,历经28年沉淀,构建了“校长杯”“县区长杯”“市长杯”“省长杯”四级竞赛体系。这一体系如金字塔般,将全省大中小学紧密串联,为足球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个体系中,无数怀揣足球梦想的孩子,从校园的绿茵场起步,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今年“苏超”共有516名参赛球员,其中在籍在读学生球员达217名。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培养的球员占据“苏超”南京队的半壁江山;宿迁大兴中心小学、三棵树小学走出18名“草根球星”;17岁的“门神”严子航、开场仅78秒进球的“闪电高中生”寇程等一批校园足球健儿迅速走红。没有“苏小超”的厚积蓄力,何来“苏超”的一飞冲天?
“苏超”与“苏小超”的“足球双响”,为校园足球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参考视角。校园足球早就被摆在足球体育发展的战略高度,但现实中,很多地方的校园足球难逃“表演赛”“内循环”的困境,很多家长仍有“踢球耽误学习”的刻板印象。在江苏,“小足球、大教育”的理念正在融入不少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像南通创新“3+N”校园足球普及模式,打破了足球人才培养的“孤岛困境”,让每个热爱足球的孩子都能看到清晰的上升通道;苏州吴县中学打通“体教融合”初中升高中升学通道,有效破解了足球青训的“12岁退役”痛点。“体教融合”的成功探索,赋予“苏超”更持久、更深厚的生命力,也为全国校园足球发展提供了参考样本。
在“苏小超”的赛场上,我们看到了“苏超”的昨天,也触摸到“苏超”的明天。那些在场上挥汗如雨的小学生,或许就是十年后“苏超”赛场的主角,甚至踏上职业联赛的舞台;那些为进球呐喊的人,将是未来二十年中国足球的核心观众群。“苏超”和中国足球的未来,就藏在“苏小超”决赛日那两万八千多个为青春呐喊的声音中,藏在乡村小学放学后的野球场上,藏在城市中学晚自习后仍在继续的训练里。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份热爱与坚持,都将如种子般生根发芽,汇聚成推动中国足球前行的澎湃动力。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江苏校园足球正在书写的现实。足球之路没有捷径,是靠无数个热爱足球、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的孩子一脚一脚踢出来的。让少年们在绿茵场上尽情飞驰吧,因为他们奔跑的方向,就是中国足球的未来。
(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