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南京市第二医院风湿免疫和儿童青少年肝病科的病房里上演了温馨的一幕:前几天顺利出院的患者小陈,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回到医院看望医生何悦。小陈拿着一瓶亲手折的许愿星,紧紧拥抱住何悦,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口:“谢谢你,何医生!那天夜里我自己跑出去,也想和你说声对不起。”

小陈今年20多岁,从小由姑姑带大。长大后,她一边照顾奶奶,一边卖自制的手工和绘画作品赚钱生活。今年年初,小陈身感不适,最初的疼痛只自己想办法缓解,后来没有力气拿起画笔、实在疼得受不了,才下决心正式就医。当地诊所、市医院都查不出确切病因,小陈选择去南京求医,一路兜兜转转,最终转院至南京市第二医院。
转院当晚,小陈通过急诊收住入院,何悦是接诊的值班医生。“当时小陈病情危急,黄疸和转氨酶都高达500多,整体也虚弱萎靡,我们考虑为重型肝炎伴肝衰竭趋势,第一时间给予了保肝治疗。”何悦回忆道。
虽然何悦和小陈的家属一直对她隐瞒真实病情,可当小陈看见姑姑和大姐哭红的双眼,又回想起此前在其他医院就诊时医生提到“只剩一周”,她选择悄悄离开医院。“之后我回到宾馆休息,想最后跟朋友、家人告别,再做些有意义的事,然后自己离去。”
夜里护士按常规巡视病房,发现小陈不在床位,整个病区也找不到人。多次拨打其电话均无人接听后,何悦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申请调阅监控,追溯离院路线;同时上报二线班和总值班,并联系警方协助搜寻。“当时担心到整颗心都悬起来了。”何悦既担心虚弱的小陈深夜离院后的人身安全,也害怕她的病情进一步恶化——重症肝炎患者随时可能因肝性脑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在医院和警方的联合搜寻下,凌晨三点,何悦终于联系上了小陈,没有追问离院原因,而是第一时间确认她的位置和安全。“不管遇到什么,都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会和你站在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何悦的话触动了小陈紧闭的心扉,也让小陈想起刚转院时,自己因担心胆红素过高,干睁着眼不肯休息,何悦曾安慰她:“只管闭目养神,剩下的事情交给我们”。“当时觉得怎么会有这么温柔的医生,”事后小陈回忆,“如果她凶我一句,我可能真的撑不下去了。”
住院期间,何悦每天一早一晚都会到病房看望小陈。她的治疗精心细致,尽可能为患者着想:先保证治疗效果,再考量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尽量选花得少又能治病的方案。除了治疗外,何悦也惦记着小陈心思细腻,经常陪她聊天,教导小陈如何管理病情、有哪些注意事项,也在小陈情绪低沉时及时鼓励安慰。
两人年纪相仿,何悦为了拉近距离,还用小陈热爱的绘画话题破冰,用温柔体贴慢慢消除小陈的紧张感,“患者的心态也是康复的重要因素。”看到小陈脱离急性发作期,黄疸明显下降,肝功能逐渐好转,体力和食欲明显恢复;精神状态也从最开始的沉默,到慢慢打开心扉,更加阳光开朗,何悦打心底感到高兴。“我和小陈一起跨过了这道坎,对我来说也很有成就感。”

在共同抗击病魔的过程中,何悦和小陈成为了好姐妹、好战友。住院期间,小陈还制作了针钩的各类鲜花和水彩画作送给何悦。“何医生就像亲姐姐一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小陈,小陈也心疼何医生,常静静坐在后面陪着何医生工作。”风湿免疫和儿童青少年肝病科主任钟艳丹提到。
小陈顺利出院后,两人仍然保持联系,一方面叮嘱注意事项、提醒复查,另一方面何悦也很珍惜这段情谊。这次回访,小陈带来很多亲手制作的礼物送给医护人员。让何悦感到意外又感动:“原本叮嘱她多休息,没想到她悄悄做了这么多。”
其中最打动何悦的是那幅属于她的自画像,“简直一模一样”,她拿回家好好保存。还有一幅风景画:一条小河穿过山间,河畔花草鲜艳,“河边的景色赏心悦目,正好谐音‘河悦’。”这些礼物承载着小陈珍贵的心意和沉甸甸的认可。

“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治心。”何悦说,“病情能好转,离不开团队治疗重型肝炎的丰富经验,也离不开小陈自己把心打开”。而能让小陈打开心扉,愿意相信恢复健康的希望,则是何悦通过真诚沟通,认真倾听,一句一句聊出了信任,“我最想建立的医患关系,就是大家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最终医生全力治疗,患者也全心托付,在共同努力下才有了如今皆大欢喜的结局。
“接下来我要努力生活、定期复查,未来继续画画,继续加油!”听到小陈的话,何悦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何悦相信,小陈还有无数个能亲手涂上色彩的明天;她也相信,只要医患之间始终守着这份理解与信任,她就能疗愈更多人的心,写下更多温暖的故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实习生 王雨婷/文 蔡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