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评|当谣言“魔高一尺”,治理如何“道高一丈”
2025-08-06 21:3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国亚妮  
1

又是一年防汛时。

近期,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雨侵袭,在公众目光聚焦防汛一线之际,却有一些闻“汛”而来的谣言屡屡干扰视线、扰乱秩序。比如,台风“竹节草”扫过上海,有网友为了博眼球、拉流量,篡改合成“奉贤地区严重内涝”视频、发布“路易号”巨轮附近积水严重等虚假视频。7月31日,“警民直通车上海”发文称,查处6名编造传播“竹节草”台风谣言的违法人员。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每次自然灾害来的时候,谣言也会随之而来?实际上,不止自然灾害,只要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都是谣言易滋生的区域。

很显然,热点话题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渴望了解一些事件的最新进展、原因、影响等。然而,权威信息往往需要时间核实后才能被发布。这时候,“时间差”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此时任何看似相关或者能够“解释”事件的信息,都有可能被快速传播。

不可否认,热点话题往往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很容易引发强烈的公众情绪。而一旦情绪高涨时,人们的理性判断则容易被抑制。这时,符合人们已有立场或内心期望的谣言,哪怕错漏百出,也容易被相信和传播。比如,灾害事件发生后,普通人都容易产生恐慌情绪,对信息的需求量变大的同时,对信息的判断也会变得更加感性,更易产生对信息不加甄别就传播的行为。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制作成本极低,传播速度却很快,往往能吸引眼球,博取流量。这为造谣者牟取不法利益创造了便利。在利益诱惑下,铤而走险者屡见不鲜。

因此,公众对信息的巨大、即时的渴求,与权威、准确信息供给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叠加上固有偏见、情绪干扰、社交媒体的催化放大以及可能的利益驱动,共同构成了谣言滋生的土壤。

知道了网络谣言如何滋生,也就明白了网络谣言该如何治理。

信息公开透明是破除谣言的基石。权威部门及时、准确地发布官方信息,能够有效挤压谣言的滋生空间与发酵时间,使不实信息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与此同时,提升公众信息素养同样至关重要。应加强对网民信息辨别能力的指导与教育,越是公众情绪高涨之时,就越需要倡导理性判断,筑牢全社会共同抵御谣言的“大脑防线”。

社交平台看好自家的“责任田”,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平台更应强化审核把关机制。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作为靠吃“科技饭”起家的平台企业,理应更积极运用算法等技术手段从源头上过滤不实信息。并且,对于利用账号进行谣言传播的,则需要通过优化平台规则,来进行诸如“永久关闭账号”“设立黑名单”等处罚,形成有效震慑。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网信办决定自今年7月24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如果没记错的话,近年来,网信部门围绕打击网络虚假信息已多次出手了。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打击网络谣言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从公开信息看,网信部门此次重拳出击,主要是从严打击恶意蹭炒误导公众、多种手段歪曲事实、不做标注以假乱真、专业领域信息不实等突出问题,督导网站平台建立健全技术识别发现、信息来源标注和专业资质认证等功能机制,进一步规范“自媒体”运营行为,持续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可以说,重拳瞄准的,都是谣言易滋生泛滥之处。

说到底,法律始终是治理谣言的终极武器。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对治理网络谣言都有明确规定。近期,多地警方依法查处了多起涉汛网络谣言案件,也向全社会传递了依法维护健康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强烈信号。

谣言或可“魔高一尺”,治理必须“道高一丈”。

撰稿|瞭望评论员 国亚妮

图片|视觉中国

标签:
责编:方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