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日晚,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第八轮打响,淮安队主场迎战苏州队,3:0完胜,终结对方“不败金身”,延续主场不败纪录。这一战,淮安队两位19岁小将成为焦点:22号门将李世恩开场20分钟连扑6球、全场做出8次关键扑救,力保球门不失,被球迷誉为“门神”;32号吴雨成更是“连中三元”,上演“苏超”罕见的“帽子戏法”。
令人惊喜的是,包括两位05后小将在内的11名淮安队队员都出自同一所学校——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一所学校,为何能培养出这么多“苏超”健将?记者决定走进校园,一探究竟。
绿茵起点:母校老师眼中的“苏超”小将们

走进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足球校史馆内,一件装裱精致的“苏超”红色签名战袍格外醒目。“这是7月初孩子们送来的礼物。”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足球教练李海龙介绍,其中11名淮安队队员,出自该校与市体育局联合打造的第一批“市队校办”队伍——淮安市男子0506(年龄段)组。

提起这拨“开山弟子”,李海龙记忆犹新。他至今记得李世恩腰间反复结痂的伤疤。“守门员训练,扑救擦伤是家常便饭。十岁出头的李世恩,日复一日练习扑球,腰上的痂起了又掉、再长出新的,如此反复,从没喊过苦和累。”这份用伤痕铸就的坚韧和心底“力挽狂澜的责任感”伴随他一路成长,走到“苏超”赛场,完成淮安队力拼苏州队、盐城队、南京队时的多次关键扑救,成就了淮安队的少年“门神”。

“吴雨成踢球有想象力,是聪明型的球员,一点就通。”他的几位任课老师回忆,球场下的吴雨成成绩优异、谦逊有礼,还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5月18日那晚,看见淮安队的首发名单,我惊了!”曾经的班主任桂万卉至今仍记得那一幕,“屏幕上好多都是我们班孩子的名字。”那一刻,她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是农业”,学校埋下一颗足球的种子,孩子们用热爱和汗水,浇灌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


22号李世恩、31号杨铭涛、32号吴雨成、29号周子繁、18号张宇、9号李汉、5号赵旭旸、21号匡羽泉、16号李佳睿、12号刘竣恺、14号王健,这11位淮安队小将,在母校的绿茵场上完成了最初的足球启蒙与奠基。当年埋下的足球种子,如今已在“苏超”赛场蔚然成林。
十年树木:校园足球的11年探索之路
当问及何以能成批培养出高水平球员,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校长张勇抛出了一个答案:“足球,本身就是一门教育。”
早在2014年,学校便通过校内选拔组建首支足球队。最初,是想借助体育唤醒孩子们的精神和活力,解决留守儿童多、学生沉迷手机的问题。11年间,学校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机制,走出一条“竞技训练+文化熏陶”的双线育人路径。


据介绍,该校充分挖掘足球育人价值,设计了全方位的足球育人路径。课程体系上,每班每周一节足球课,将足球课堂与“校长杯”等赛事紧密联动,确保人人参与;活动组织上,冬夏令营、亲子足球、足球社团与美术等多学科融合,形成了“画足球”“写足球”“舞足球”的全景育人场景;文化建设上,足球标语、展板、读书角等场景浸润,让校园处处可感足球精神。

校园足球带来润物育人与竞技成就的双赢。目前,学校拥有5支不同年龄梯队;市级比赛15冠在手;跻身省级八强11次;摘得2022年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青少年部足球比赛(13岁组)季军,创淮安市男子足球队省运会历史最佳成绩;为淮安市体育代表团夺得2金3铜;培养国家一级运动员5名、二级运动员8名;4人扎根职业俱乐部梯队;20名足球特长生升入四星级高中;2人已走上教练岗位。“未来,我们要用更系统的训练、更完善的场地、更扎实的梯队,把足球的种子,播撒进更多孩子的心田。”张勇目光坚定。


据统计,2025年“苏超”516名注册球员中,31%是在校学生。这组数据,生动印证着以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为代表的“足球育人”模式蓬勃的生命力。它清晰地昭示着:校园足球,不仅是竞技人才的摇篮,更是立德树人的沃土,其发展前景,广阔而深远。
薪火相传:绿茵场上奔跑的“10后”
盛夏午后,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的球场上,热浪蒸腾。一群穿着橘色球服、十岁出头的孩子,正专注练习打门。黝黑的皮肤、坚定的眼神,仿佛照见十年前那群孩子的身影。

“这是我们的1314梯队。”李海龙介绍,队里过半是留守儿童,暑期学校提供免费食宿,安排集训和文化课辅导。集训期间,队员们早晨7点起床,上下午各训练2小时,空闲时间文化课老师值班进行作业答疑。平日里,队员们集体住校,和其他学生一起上文化课,利用课后1.5小时集中训练。
“过往的0506、0910梯队,自组队之日起就以‘三集中’模式进行生活、训练和学习,球队半个月放一次假,一年365天中300多天都是在学校度过。”这里,足球不仅是技能,更是成长路上坚实的陪伴。

教练透露,球队的训练内容分阶段递增:从一年级开始,进行足球兴趣培养,这阶段以趣味性足球游戏练习为主;三年级开始广泛传授足球技战术知识、规范动作;掌握好技术动作,便开始逐步强化技战术、体能、心理等综合训练,进入竞赛准备阶段。
场边,守门员朱浩然的妈妈陆叶,正顶着烈日专注拍摄训练视频。六年风雨无阻的陪伴,让她从“朱浩然妈妈”变成了全队熟知的“小朱妈”。“孩子真心热爱,我就陪他一起风吹日晒。”家长的无条件支持,正是孩子们打开足球梦想大门最珍贵的钥匙。
中场休息时,孩子们聊起喜欢的“苏超”球员,脸上神采奕奕:“我喜欢22号李世恩!他的扑救太神了!”“11号何健在场上那股拼劲,太帅了!”……五年级的王奕凡脚趾涂着碘伏、带着淤青,只能坐在场边观赛,问起缘由,他腼腆一笑:“急着看足协杯点球大战,跑太快磕着了……”


微风拂过少年们挂满汗珠的额头,闪烁出最纯粹的热爱。脚下,是淮安队11位战将梦开始的地方。如今,他们在“苏超”赛场上的荣光,如同不熄的火炬,照亮了新一代足球少年前行的路。绿茵场上奔跑的身影,永不停歇;十年树木的坚守,终将成就栋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易梦涵
视频、图片来源:抖音、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淮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