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8月6日晚,苏州体育中心体育场,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最高舞台——2025年“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子组冠亚军决赛将在此开启。开赛之前,江苏省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距离赛场不到两公里的胥江实验中学校举行,全省教育界、体育界专家共商江苏校园足球发展未来。

当前,江苏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对教育和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积极投身于校园足球的建设与发展,已然走在全国前列。然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江苏校园足球如何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真正实现“走在前、做示范”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42年前,江苏4万多所中小学中,平均约600所中仅有一所恢复了足球项目,堪称“寥若晨星”。而今天,全省共建成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376所、足球特色学校2785所,数量规模居全国前列。连续举办28届的“省长杯”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构建起省市县校全贯通、大中小学全覆盖的金字塔体系,累计吸引超100万人次青少年踏上绿茵场。当年,在有全国13个队伍参与的首届“贝贝杯”足球赛事中,江苏的参赛队伍惨遭垫底。今年6月,南通二中女足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女子组全国第五名;去年11月,江苏U17男足斩获第三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全国冠军;去年5月,江苏U16男足在第五届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中夺魁……从荒芜到繁盛,从零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江苏校园足球完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大逆转”与“深扎根”。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江苏体育健康产业研究院王家宏分析,目前江苏校园足球政策层级分明,省级规划统筹全局,地方政策因地制宜,例如无锡侧重职业俱乐部培育,苏州强化校园足球升学通道;在体教融合方面,通过“631”升学机制、校园足球联赛等打通青少年足球人才输送渠道,实现体育与教育的有效衔接。
然而,校园足球困境仍存。虽然江苏已建立较完整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但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的衔接机制待完善。校园足球优秀苗子向职业足球队伍输送存在障碍,缺乏有效通道和平台,使校园足球运动员面临学业与职业发展两难全的局面。对此,王家宏建议,要加强学校与职业俱乐部的深度合作,鼓励职业俱乐部在学校设立青训基地,为校园足球运动员提供更专业的教学训练指导;学校则为职业俱乐部输送优秀苗子,实现互利共赢。建立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足球特长生在不同学校之间合理流动,以满足他们在学业和足球发展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拓宽校园足球运动员的升学渠道,扩大高校足球特招规模,鼓励高校开设足球相关专业,为学生运动员提供更多继续深造的机会。
面对部分地区存在过分强调竞赛成绩、忽视普及教育的倾向,王家宏建议,校园足球比赛中,各级赛事功能应有错位。例如“校长杯”应着重于普及,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培养兴趣爱好;“县(区)长杯”和“市长杯”注重选拔优秀人才,为更高层次比赛输送人才;“省长杯”则要突出竞技水平,打造全省校园足球品牌赛事。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竞赛评价体系,不仅关注比赛成绩,还要注重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进步情况以及对足球运动的热爱程度等。通过完善竞赛评价体系,实现校园足球普及与提高的协同发展,让校园足球的金字塔根基更加稳固,塔尖更加突出。
“足球和学业从不是单选题。”在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杨立荣看来,“差生踢球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在南通市,2025年参加市、县级校园足球联赛的队员中,有53名球员高考录取“双一流”高校。其中如东县岔河小学走出的足球少年曹俊杰,虽未实现职业球员梦,却凭借足球锻造的坚韧品格,高分考入北京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他少年时的四位校友,目前正在“苏超”赛场上闪闪发光。“让优秀的孩子踢球,让踢球的孩子更优秀”,是南通市摸索出的经验。最终,让每个踢球的孩子,都有通向未来的入场券。
“足球水平上不去,主要是因为踢的比赛太少了!”王家宏感慨。而在南通,每年118支县区冠军队伍展开274场高水平对决,参赛精英球员达2680人,近三年输送的职业球员中65%拥有市级比赛经历。今年9月,南通将开启常态化的校级足球联赛。“我们要告别表演赛,打造真实竞技生态。”杨立荣指着赛程表解释:比赛实行主客场双循环制,一个月踢两场,从今年秋天踢到来年立夏。
“省长杯”决赛暖场预热表演中,一群来自苏州的幼儿园“足球幼苗”惊艳亮相。苏州高新区教育工委原委员严建春感慨,这是苏州校园足球“摇篮工程”的成果。深耕幼儿足球,在幼儿园阶段就铺设足球课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足球的种子。
“足球短期成绩靠球星效应,中期发展靠青训和联赛水平,而长期的繁荣要靠足球文化和体制。”足球国际级裁判马宁认为,只有将体育文化将足球文化融入千家万户,才能让孩子们快乐单纯地踢球。
“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李金泉表示,各地中小学校作为校园足球的根基,更需要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主动畅通足球人才升学通道。同时,要构建全域协同的合力,师、生、家、校、社五大主体联动,“唯有政府、学校、社会、师生、家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齐抓共管、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为校园足球发展注入全方位、可持续的动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