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光|争分夺秒,他守护着急诊室里的“生命通道”
2025-08-06 12:4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王甜  
1

交汇点讯 凌晨1点,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里依旧一片忙碌。该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袁彬快步走在诊室中,刚结束一例心梗患者的紧急救治,他又被护士匆匆叫到另一床位——一位腹痛患者突发血压下降,面色苍白。他迅速按压病人腹部、查看心电监护仪……这样的场景,是他从医多年来无数个夜班的缩影。

 作为一名基层急诊科医生,袁彬和同事每天要面对500多名患者,高峰时日接诊量突破800人次。在急诊科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中,他们用敬业与真诚,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与时间赛跑:

在每一次“生死时速”中拼尽全力

急诊科,被誉为没有硝烟的战场,汇集了众多急、危、重症患者。急诊科的工作,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从来都是与时间赛跑。急诊科每一位医护,都深知自己的使命非凡,每一次紧急救治,都伴随着与死神的竞走。

袁彬记得,去年冬天一个深夜,120急救车呼啸而至,送来一位在冬泳时突发心跳骤停的中年男子。“患者到院时已无自主呼吸、四肢冰凉。”袁彬回忆。一般院前心跳骤停的患者,其救治成功率只有10%左右。但接诊的袁彬没有丝毫犹豫,他带领团队立即展开抢救: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胸外心脏按压、静脉推注肾上腺素……

袁彬(左)在看望病人

经过20分钟持续抢救,监护仪上终于跳出微弱的波动——患者恢复了自主循环。这样的“生死时刻”,在袁彬的职业生涯中屡见不鲜。他坦言,急诊科最常见的就是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而每次抢救都像一场“豪赌”。“虽然有时候救治成功的希望并不大,但是我们依旧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是120分钟,卒中患者每延误1分钟,脑细胞就会死亡190万个。“我们多快一秒,患者就多一分希望。”袁彬表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接诊后迅速启动胸痛、卒中绿色通道,以最快速度完成心电图、CT等必要检查,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另外,急诊科面临的情况常常瞬息万变。许多危及生命的疾病在初期可能症状不典型,但病情恶化速度之快往往出乎意料。一旦发生漏诊或误诊,后果不堪设想。而正是这些紧张且不可预知的急诊状况,锤炼出急诊医生们独立决策、独当一面的坚定与自信。

“急诊科的主要任务是接收急诊患者,根据病情的紧急程度和疾病类型进行精准分诊,迅速评估并处理急性疾病、创伤及突发病情。”袁彬表示,急诊医生不仅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具备快速准确的诊断能力,从而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全力以赴挽救每一个生命。

用真心沟通:

在信任的桥梁上传递温度

在急诊科,比治疗更考验医生的,是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袁彬坦言,最让他头疼的不是复杂的病情,而是家属的不解。“有一次来了位胸痛患者,心电图有一段异常,我们高度怀疑心梗。心内科紧急会诊,建议立即做冠脉造影,进行介入手术治疗。可无论怎么说,家属就是对手术有极大的顾虑。”正巧患者有一位从医的朋友,袁彬建议患者家属立即联系。征得患方同意后,他向这位朋友说明了患者的病情,拿出类似病例,最终与对方一同劝说后,家属同意了手术。“等做完手术,看到堵塞的血管通了,家属向我们表达了歉意。”

这样的沟通问题,在胸痛、卒中患者中尤为常见。袁彬解释,急诊有严格的胸痛、卒中救治流程,比如胸痛患者要尽快完成心电图检查,卒中患者要尽快做头颅CT,但很多家属不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检查”。此时医生承受着巨大压力,既要快速判断病情,又要安抚家属情绪,“最怕的是患者明明有危险,却因为家属不配合耽误治疗。”

面对经济困难的患者,袁彬更注重“人性化沟通”。他曾接诊一位大量脑出血合并呼吸衰竭的尿毒症患者。长期透析已使家庭经济拮据,家属因费用问题拒绝手术。“我们没有放弃,而是和家属一起算细账:保守治疗需要哪些药物、每天大概花费多少、哪些检查是必须做的、哪些可以暂缓……”

考虑到患者家庭独木难支,袁彬协助召集患者近亲属,共同沟通各类治疗方案。最终,在充分考虑患者病情的基础上,一套兼顾疗效与经济承受能力的个性化最优方案成功制定。在医患通力合作下,原本不手术则生存概率较低的患者,病情逐步稳定下来。当看到患者和家属眼中的感激和信任时,袁彬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有了意义。

“医生所必须具备的沟通能力,绝不是敷衍病人、打发病人的技巧,而是要真心和病人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袁彬说,耐心地倾听,不仅能帮助医生作出更准确的判断,还能增加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而这一点恰恰是当下医患关系中最为关键的。

在热爱中成长:

医者初心是坚持的动力和源泉

袁彬刚入职时,其所在的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人员紧缺,条件也相对较为简陋。“人员最紧张的时候,5位医生要负责急诊内科和抢救室两个地方,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他回忆,当时医院急诊科没有正式病房,抢救设备也不全,“遇到危重病人,临床经验就很重要。”

随着医院逐步升级为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医学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医院对急诊科的建设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科室也逐渐完善了病房、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等配置,引入先进设备。“急诊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有了规范的流程,还能经常参与各级学术会议。”

作为科室骨干,袁彬从未停止学习。为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我参加过很多线上线下的学术会议,从各家医院分享的案例中,能学到不少经验。”作为规培生的带教老师,他始终认为,急诊医生的成长没有捷径,“只能在一次次抢救中积累经验,在一个个夜班中磨练心性。”

袁彬深爱着急诊岗位,已在此持续耕耘了15年,每每回想起自己是一名急诊医生,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如今,急诊科团队也壮大了,但袁彬依然保持初心。“急诊医生最重要的是责任感。技能可以培养,但责任感是底线。不管多忙多累,我们对每个患者都要认真负责。”

从业以来,袁彬见证了基层急诊科的成长,也诠释了基层急诊医生的担当。正如他所说:“急诊室是离生死最近的地方,我们多一分敬业,患者就多一分生的希望。”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和同事们将继续坚守,做“生命通道”的“守护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实习生 王雨婷

标签:
责编: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