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火了,“苏超”球员也成为闪亮的星星。
观看过“苏超”的观众都会注意到——不少在现场观赛的孩子在赛后不愿离开,拉着父母在球员进出通道等候握手、签名。还有不少球迷在看到自己喜爱的球员时,也会大声呼唤他们的名字,为他们加油打气。有选手一边签名,一边疑惑“怎么自己突然就火了”。
官方数据显示,“苏超”516名注册参赛选手中,65%是教师、学生、快递员等来自各行各业的足球爱好者。正是这样一群普通人,“苏超”开赛以来,在赛场上是真拼、真跑、真想进球。赛场之外,他们白天在各自岗位认真工作、晚上利用休息时间抓紧训练,有的为了减重10公斤不惜只啃黄瓜,有的为了比赛自驾3小时跨城参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梳理了这些苏超赛场上的“草根球员”,去看看赛场内外属于他们的那些平凡而又熠熠生辉的故事——

村庄的“当家人”,赛场的“逐梦者”
7月20日晚,“苏超”第七轮角逐中,淮安队2:1客场战胜无锡队。比赛第68分钟,替补登场的淮安队边后卫3号球员、淮安市涟水县韩陈村党支部书记戴虎凭借一记精彩的抢点远射,帮助淮安队取得2:0领先。这是戴虎个人在“苏超”赛场的首粒进球,更是“苏超”的第100粒进球。
戴虎与足球结缘于2001年左右。“操场上常有一些成年人组队踢足球,看着看着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我就给他们捡球、递水、套近乎。”从捡球的球童起步,戴虎逐渐获得了替补上场的机会。
2011年底退役回到家乡的戴虎,面对的是父亲突患重病、家庭经济拮据……25岁的他为家庭和生活奋斗,辗转干过多种营生:修车厂修理工、卖润滑油、做轮胎生意、开烧烤店……他笑着面对生活的重重压力,也笑着重新走上绿茵场,重新从捡球、替补开始,追逐心中的足球梦。
2024年10月,经村民推选与组织考察,戴虎正式就任淮安市涟水县朱码街道韩陈村党支部书记。白天,他是穿梭在稻田间的基层干部,调解纠纷、疏浚沟渠;夜晚,他驱车50公里赶往训练场,与队友们夜以继日地备战。
“踢球是爱好,书记才是本职工作!”当下正逢农忙时节,也是乡村干部一年中最忙的时段之一。抢收抢种、秸秆禁烧、疏浚沟渠、各种家长里短矛盾调处……戴虎忙得脚不沾地。但不管多忙,每天清晨,雷打不动到村广场打沙包、练负重、跑步。训练完后,他就开始了一天的村务工作。“没有一个好身体,很多事是坚持不下去的!我要给老百姓带个头!”戴虎说。
“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书记,我是他们的家人,能为家人去想一些事情,希望做每一件事情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戴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村庄需要的也不是一个球星,而是把乡村的产业、未来都像足球一样滚动起来。”眼下,他正谋划他正计划将村里的闲置打谷场改造成五人制足球场,让更多的孩子感受足球的魅力,“青少年阶段只要爱上运动,以后就算踢不成职业球员,人生也会因此有了方向感。”戴虎说。

双城往返,哪怕只是替补也时刻准备着
凌晨两点的苏州吴江,烧烤店老板绳晟刚送走最后一桌客人。打烊后抓紧休息一会,他还要驱车400多公里赶赴宿迁参加球队训练。今年夏天,宿迁泗阳人绳晟有了新的身份——“苏超”宿迁队球员。苏州到宿迁,两地间单程约5小时车程。周二出门,周末赛后再回家,这期间,绳晟和队友每天晚上从7点练到9点。
今年35岁的绳晟是宿迁队6号队员。开赛至今,绳晟作为替补队员,一直没等到上场的机会。事实上,宿迁队没上过场的球员不止他,替补也有多位。
因为一部动画片《足球小将》,绳晟从小爱上足球这项运动。考大学时,他通过田径项目体育单招进入江苏师范大学就读。入学后,他和班主任、系主任、院长磨破嘴皮,最终如愿以偿转到足球专业。此后,他以业余球员的身份踢过中冠联赛,也参加过足协杯,但最终还是与职业足球失之毫厘。
大学毕业后,绳晟通过社交平台结交了固定的球友,开办少年足球培训班,后来又在球友们的怂恿下在球场附近开了烧烤店,让大家踢完球还能再“续个摊”。多年的业余足球生涯,让他交到了不少知心朋友,如今烧烤店3位合伙人当中,有2人就是踢球时认识的朋友。
身高179厘米,体重84公斤,在同龄人里,绳晟是保持运动习惯最好的人之一。为了保持身材,绳晟总在旁边看大家吃喝,闲下来还会拉店员陪他练头球。为了提升反应速度,绳晟一度努力减重,又因为减重不当让膝关节受伤,经历了异常痛苦的手术康复过程。“中途我好多次问自己,我又不是职业球员,受这么大苦干嘛呢?医生说手术可以不做,但以后不能踢球了,这是我完全接受不了的事情。我对足球还是有执念。”
按照“苏超”的报名规则,除了籍贯宿迁,绳晟也可以在户籍所在地苏州报名。但消息一出,他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宿迁,想要为自己家乡争得荣誉。“我也觉得很骄傲,因为这名单里就我一个泗阳人!”
“没有被派上场,也是宿迁队的一员。虽然年龄大了,但心态不能老。”绳晟边练球边笑着说,“哪怕只是替补,能踢球已足够幸福。代表家乡出战,我时刻准备着。”

因为热爱,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最近一段时间,花志成走在学校的路上总会听到有同学叫他“大球星”。
5月24日,在“苏超”盐城队主场对战泰州队的比赛中,盐城队球员花志成开场仅4分钟就接右路传中,一记劲射击中横梁弹入网窝,闪电破门点燃全场。第39分钟,花志成接球突进,起脚劲射再进一球,为盐城队锁定比赛优势。
赛后,观众如潮水般涌向球员通道。花志成在接受采访时说,只记得自己被观众“围困”了半个多小时,记不清签了多少个名字,但还是没法满足所有人。赛后,父亲见到花志成说的第一句话是“儿子,你为家乡争光了”。
花志成是南京体育学院大一学生,也是盐城队锋线主力。“苏超”开赛后,每周五最后一节课上完后,他和舍友祁睿都会匆匆赶到高铁站,坐上前往盐城的列车。如果周一上午还有课程,他们周日晚上参加完训练或者比赛后,还要赶回学校上周一的“早八”课。花志成和祁睿不仅是舍友,还是盐城老乡。今年2月,两人一起报名了盐城队的选拔,经过几轮考核成功入围。现在两人常在场上连线,花志成是左边前锋,祁睿是左边后卫,“我们一起为家乡效力”。
7月,花志成结束一学期的在校学习迎来了暑假。在他的暑假作业里,有一项特殊的实践作业——在苏超赛场踢好每一场球。暑假期间,花志成坚持每天下午参加足球训练。“有网友评论我是一位被全国监督完成暑假作业的孩子,但我觉得因为热爱,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作为足球专项的学生,在花志成看来,“苏超”为他提供了更多在赛场上实践的机会,能够把在学校所学的战术战法和技能在球场得到实践,对自己本身就是一种锻炼。
开赛以来花志成的社交媒体粉丝翻了一番。“花花”“小花”“花哥”,粉丝们对他的称呼五花八门。发给花志成的评论和私信铺天盖地。“许多球迷年龄很小,在看‘苏超’之前他们没有看过足球,现在想上场踢一踢。还有观众告诉我,自己边看球边在网上搜索足球比赛规则。”空闲时,他也会回复球迷的评论和私信。对年轻的球迷,他也经常回复大家,“学业是必经之路,先完成该做的,再追求热爱的”。

“守好自己的阵地,就是成功”
6月28日,以替补的身份见证了盐城队前四场比赛的单伟,终于在盐城队的第五场比赛中获得了首发上场的机会。比赛开始后,单伟表现活跃,拼抢积极,对镇江队后防线造成较大威胁。上半场补时阶段,单伟在前场觅得战机,踢出一记极具威胁的射门,可惜未能得分。
出生于2002年的单伟在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读书时,被学校足球教练看中,选入学校足球集训队,从此与足球结缘。经过3年多的刻苦训练,单伟的足球水平获得很大提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几位同学被来自北京的“球探”选中,前往北京参加学习训练。
从北京到贵州,再到苏州昆山,在职业赛场上,单伟步履不停追逐梦想。然而18岁时,在一场比赛中单伟受伤较为严重,休养了半年多时间。两年前,在多重考虑之下,他决定回到家乡盐城。
回盐城后,单伟在一家足球俱乐部从事足球青训工作。一次,单伟无意中看到“海底捞”招聘兼职服务员的广告,工作时间是晚上10时至次日凌晨2时,薪资按小时结算。“正好两份工作兼顾,多挣些钱。相信只要努力,日子会好起来的。”单伟说。
年初,单伟在朋友圈里看到盐城足球队发出组队“招募令”,他立刻在网上报名。多年的足球经历让单伟在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盐城足球队集训大名单。为了保证正常参加球队训练,单伟暂时辞去在俱乐部的青训工作,过上了“三点一线”的日子:晚上在“海底捞”工作,工作结束回家,第二天一早赶到集训地点参加训练。
得知单伟踢“苏超”,同事们自发抢票去现场为他呐喊,店里也根据他的赛训灵活调班,还给他颁发了1000元“奋斗激励奖”。海底捞还送他一双专业战靴,并授予他象征奋斗精神的“金豆豆”荣誉,表彰他“双手改变命运”的拼搏精神。
“无论在球场还是工作岗位,守好自己的阵地,就是成功。”对自己的首秀表现,单伟谦逊地评价“中规中矩”,但眼中已燃起新的斗志:“下一个目标,我想在‘苏超’里进一个球,就从这一个开始!”
在“苏超”的球员队伍里,还有不少平凡人的故事:空调维修工许俊杰,白天在40度的楼顶修机器,夜晚化身球场上的“奶爸”射手;15岁的“小孩哥”张国庆,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对足球的纯粹热爱;驰骋赛场的李贤成,只为不辜负父亲多年扎根青训的坚持……
“苏超”与草根球员,可以说是一场相互成就——
草根球员为“苏超”注入独特魅力,他们带着纯粹热爱而来,以真实拼劲拉近足球与大众的距离,让联赛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苏超”为草根球员提供了圆梦舞台,在这里,他们为城市征战、凭努力绽放光彩,在汗水里收获认可与成长。
正是这种双向滋养,共同写就足球最本真的故事,也让这个夏天,因这份热爱与坚守而格外滚烫。
撰稿 | 新华日报记者 方思伟 实习生 葛政荧
素材 | 新华社 光明日报 中国之声 共青团中央 新华日报 荔枝新闻 现代快报 江苏省城事足球联赛
图片 | 乡村干部报 扬子晚报 交汇点新闻 ;新华日报记者 华钰供图
编辑 | 倪方方
责编 | 顾敏
终审 | 耿联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时政新闻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