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8月4日,记者从江苏省消保委获悉,近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消保委联合对2025年上半年消费者投诉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长三角四地消保委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14826件,累计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8269.73万元。
综合四地数据,投诉性质排名前五的问题主要是质量问题、售后服务问题、合同问题、虚假宣传问题和安全问题。其中质量问题投诉总量82988件、占比26.36%;售后服务问题投诉总量81697件、占比25.95%;合同问题投诉总量67467、占比21.43%;虚假宣传问题投诉总量54496件、占比17.31%;安全问题投诉总量28177件、占比8.95%。所有投诉中,商品类投诉占比56.33%,共17.75万件;服务类投诉占比43.67%,共13.64万件。
总体来看,长三角四地投诉热点主要集中在网络购物痛点难除、教育培训投诉居高不下、智能产品频遭吐槽、旅游投诉热度不减等方面。
网络购物痛点难除
消费者投诉反映的问题主要包括商品实际与宣传严重不符、短视频带货乱象、不诚信行为多发、二手平台真假难辨等问题。例如,有消费者反映收到的商品与销售页面展示的样品存在巨大差距,如服装面料、电子产品功能、食品成分等;部分盲盒、手办等商家,因销售商品市场价值走高,无法按期提供商品,或在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以“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怠于承担售后责任。
随着AI的广泛应用,部分商家利用AI技术仿冒名人、网红或制作虚假场景,诱导消费者点击进入直播间;或者引导消费者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进行交易,脱离平台监管。
此外,随着二手平台交易日益火爆,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如何查验商品真伪成为难题。
教育培训投诉居高不下
随着国内教育培训行业的蓬勃兴起,学生群体升学备考、职场人士自我提升有了更为多元化的选择。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培训机构师资造假、合同条款单方面限制消费者权利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消费者。一些消费者反映,部分培训机构诱导消费者超过法律规定金额大额充值,或者一次性购买半年、一年乃至两年的课程,后续却因经营不善、机构搬迁等原因无法继续在原址开课,消费者要求退费却常常“求告无门”。
宣传推广“水分”多是行业另一痛点。根据消费者投诉,部分教育培训机构为招揽生源,为机构工作人员编织“名师”头衔、虚构“获奖”经历,或者假造虚假的学员成功案例、考试通过率,吸引消费者报名。
从类别来看,成人培训成为投诉新热点。部分视频制作、编程开发、新媒体运营等技能培训,以及成人英语、成人舞蹈、专升本等各类成人教育培训的商家,打着“速成”“保过”旗号进行宣传,或者聘请没有资质的人员进行教学,消费者付费后发现教学质量难达预期。
此外,还有部分培训机构以“低利率”“零首付”“缓解经济压力”为幌子,刻意隐瞒分期贷款的真实利息、逾期风险及违约责任等重要信息,诱导消费者办理分期贷款。消费者一旦办理,后续若要求退款却困难重重,且可能陷入“学无所获、债台高筑”的困境。
智能产品频遭吐槽
智能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因智能产品质量不佳、售后服务响应不及时等引发的消费矛盾也日益凸显。有消费者投诉,部分智能产品出现电机损坏、充电口失灵、信号不稳定、系统卡顿等质量问题,或者宣传的某些特色功能有时无法正常使用,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
在宣传方面,部分商家以“以旧换新”、特殊补贴政策为借口不履行商品“保价责任”,或者借机向消费者销售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产品等。不仅如此,还有商家售后服务也被投诉。比如,部分智能产品商家因维修服务网点覆盖不足、售后服务人员力量缺乏、商品配件等待周期长等原因,维修响应速度较慢,有时等待超30日;个别商家销售商品后失联或者闭店。
值得注意的是,“以租代售”暗藏陷阱。部分商家利用“零抵押”“低月租”的噱头吸引年轻群体超前消费,实际上消费者支付的租赁费用总额远高于商品的实际市场价,且租赁合同大多默认一年的固定租赁期,不能提前解约;一旦逾期,消费者需支付高昂的“买断费”。
情绪消费暗藏风险
如今,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愿意为“情绪”买单,“考试祈福”“情感陪聊”“解压捏捏”以及二次元谷子经济、潮玩手办物品等为代表的精神消费,成为当下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追捧的消费新形态。然而,该领域也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
消费者反映,部分情绪消费产品如盲盒、解压捏捏做工粗糙、有瑕疵,甚至有刺鼻气味,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服务水平上,在“情感陪伴”“树洞倾听”等承载情绪价值的服务领域,从业者专业水平差异大,部分提供情感倾诉服务的人员没有专业心理资质,可能存在不当引导,甚至提供软色情内容,引发社会道德和法律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产品溢价严重成为消费者“吐槽”的热点。在潮玩、文创、谷子产品等领域,溢价现象尤为突出。普通的笔记本、书签等文创产品,印上热门IP形象后,价格可提升几倍。盲盒中的隐藏款、限量版潮玩,因数量稀少且获取概率低,在二手市场价格往往以数倍高于原价,溢价幅度惊人。
值得警惕的是,情绪消费“陷阱”中不乏诱导非理性消费。比如,盲盒产品及一些游戏皮肤、虚拟装扮等消费中,部分商家通过限量发售、集齐满足等手段,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冲动,诱导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消费,过度投入容易造成经济压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 记者 许海燕 苑青青 洪叶 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