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英名|“我在母亲怀里参加父亲公祭大会”
2025-08-03 11:3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晏培娟  
1
位于江苏大学后山的王龙亭。 (受访单位供图)

交汇点讯 扬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干部王立荣家中,摆放着一摞书,都是记录他的父亲、中共首任镇江市市长王龙烈士相关事迹的文献。“父亲牺牲时我刚满月,在母亲怀里参加了父亲公祭大会。”王立荣说,打小从家人口中听到父亲的很多事迹,越听越想了解父亲,退休后拜访父亲战友、文史专家,走访以父亲名字命名的王龙桥、王龙亭,参与《王龙纪念文集》编纂,父亲的形象清晰饱满起来。

早年教塾学的王龙,1939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9月7日在接受日伪军投降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7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纪念王龙,将他殉难处附近一座小桥命名为王龙桥。1985年10月,镇江市政府在江苏工学院(今江苏大学)后山建了王龙亭,表达镇江人民对英雄的无限哀思和永远怀念。

儿子口中的王龙:

舍家为国、一心为民

“父亲原名王隆恩,出生在原扬中县定和乡翁家塘一个六代塾师之家,因为仗义执言、为民请命,被大家尊称为‘龙先生’。”王立荣说,1933年,王龙因支持“江洲火案”(农民抗税暴动)被国民党当局视为“危险分子”。1934年,王龙控告贪官反遭通缉,漂泊他乡。七七事变后,他返回家乡,目睹了日寇暴行和人民悲惨遭遇,邀好友同赴丹阳请求管文蔚领导的抗日武装进驻扬中,被汉奸告密不幸被捕,险遭杀害。

1939年4月,在新四军主力帮助下,管文蔚率部攻占扬中,王龙深受鼓舞,起草了团结一心投身抗战的信,连夜抄写投送20余名各界名人。两天后,王龙赴溧阳参加新四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父亲跟母亲说,他去安徽念书,让她照顾好家里。第二年春天,母亲才知道父亲参加了新四军。”王立荣说。

1940年5月,王龙的妻子张玉梅和出生不久的女儿被日伪军抓进牢里。“在狱中母亲咬定父亲是去安徽读书,后在组织营救下,母亲和小姐姐被放了出来,但没过多久小姐姐夭折了。”王立荣说,后来扬中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鲍元瑞在讲述父亲事迹时,将小姐姐称为“扬中的小萝卜头”。

王龙投身抗日,妻子与他聚少离多,独自带着孩子辗转生活,还当过秘密交通员,直到迎来抗战胜利。“父亲牺牲时,母亲一度想随父亲而去,但想起父亲的叮嘱,还是咬牙把子女抚养成人。”王立荣说,在母亲抚育引导下,大姐王峰和大哥王侠荣都参加了新四军,并成长为党的干部,王峰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王侠荣还参加了开国大典。

爱国奉献、忠诚担当、善良勤奋,是王龙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王立荣告诉记者,二哥和自小过继给姨父的三哥投身科学战线,都取得了瞩目成绩,他自己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为照顾母亲放弃留校机会回到家乡工作,“我时刻提醒自己,作为烈士后人,要像父辈那样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工作,服务人民。”

文史专家眼中的王龙:

足智多谋、大公无私

“王龙为丹北抗日斗争史留下了璀璨的一页,被敌后抗日军民称为江南敌工战线的‘智多星’和‘拼命三郎’。”今年88岁的镇江市新四军暨茅山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镇江市委党史办公室副编审莫仲钧,对王龙生平如数家珍:他从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部副官干起,先后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官处接待科副科长、新兵站站长,1940年9月被调回地方,又历任扬中、山南、武进3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再从1941年10月起,相继担任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敌伪军工作委员会书记、丹北中心县委和苏中第五地委敌工部部长、苏中第五专署秘书长等职。

长期在艰苦环境中从事敌工工作,王龙患有严重胃病和肺病,一直抱病坚持工作。“他不顾个人安危周旋于虎穴狼窝,有时带领短枪班或武工队深入敌伪军据点,有时乔装改扮富商,头戴呢帽、身穿长袍、手执‘文明棍’,侦察第一手敌情资料。”莫仲钧说,在部队工作期间,王龙动员青年参军,组织培训和输送新兵,押运枪支弹药和作战物资;在地方工作,他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投身抗战,建立发展地方武装,推行减租减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和工商业经济等工作。

莫仲钧说,王龙以铁一般的决心和高超的斗争艺术,确保丹北根据地各条地下交通线、各交通站点及往来人员的安全和畅通。这条红色交通线后来为“百万雄师过大江”提供了便利条件。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苏中第五行政专员公署宣布成立镇江市,任命王龙为我党首任镇江市市长。1945年9月7日,王龙在前往处理投诚伪军途中,不幸被伪军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命名了“王龙桥”,修建了王龙烈士墓。1985年4月1日,王龙牺牲40周年,王龙战友、时任江苏省委常务书记陈光同志以《民族精英》为题,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长篇纪念文章,高度评价了王龙光辉的一生。同年10月,在陈光提议下,王龙亭建成,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人民心中的王龙:

斗争英勇、造福群众

每天早晨,74岁的曾志强会从镇江市京口区象山街道丹徒社区王龙58号的家中出发,经过王龙桥来到王龙菜市场买菜。“王龙烈士是在我们这牺牲的。”曾志强说,长辈们告诉他们,王龙烈士牺牲前高呼“共产党万岁”,十分英勇。

在镇江,王龙烈士事迹广为传颂。2023年清明前夕,江苏大学戏曲传承基地和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中心联合排演的舞台剧《王龙亭》上演,该剧以王龙生平事迹为蓝本,追述了烈士赤心报国、策反敌伪的英雄故事,王立荣受邀观看并被聘为“江大思政驿站”红色文化顾问。“过去,父亲的印象停留在黑白照片上;在大学舞台上,我‘见’到了父亲年轻的模样。”王立荣说。

烈士的事迹与精神激励一代代扬中人民干事创业。扬中经开区兴隆社区有一处港道,是当年王龙带领群众开挖的,至今仍造福当地。“原先这里水路蜿蜒,旱年难灌、涝年难排,1940年12月,王龙接任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后,发动当地万余名农民历时3个月开挖了长达9华里的新港道。”兴隆社区党委书记张峰说,在王龙事迹激励下,兴隆社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中走群众路线,建成近千亩高标准农田,获得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等荣誉。

镇江实验学校四(16)中队以王龙烈士命名,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要以王龙烈士为榜样,刻苦学习,锤炼品格,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王龙中队宣传委员苏一凡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晏培娟 钱飞

标签:
责编:艾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