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塔上俯瞰,南京城墙蜿蜒如龙,秦淮河静静流淌。”8月2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一群年轻人围站在塔基遗址旁,轻声交流。他们来自中国、英国、德国、希腊、印度和阿塞拜疆,身份各异——建筑师、程序员、数字艺术家……但此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决赛选手。
在接下来的13天里,这31位从全球近700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青年才俊,将围绕“一城·一塔·一河”主题,在中华门城墙、秦淮河畔与大报恩寺遗址之间穿梭调研,为博物馆天台设计一件可互动、可参与、可感知的户外数字艺术装置。

700里挑31,这群年轻人不一般
2025 “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以“一城·一塔·一河” 为主题,聚焦南京三大历史地标——明城墙、大报恩寺塔(古称“琉璃塔”)与秦淮河,旨在通过前沿科技与创意设计,激活南京层叠的历史记忆,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自今年5月启动招募以来,大赛吸引了来自19个国家的近700人报名,选手多来自牛津、剑桥、伦敦大学、皇家艺术学院、米兰理工、纽约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也不乏屡获国际大奖的设计师、导演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经过一个月的线上培训与提案开发,最终8支队伍共31人成功入围南京决赛。其中4支为国际化团队,包含来自英国、德国、希腊、印度、阿塞拜疆的9位外籍选手。他们带着对“一城·一塔·一河”的独特理解而来,不少人已构思出将三大地标巧妙融合的创意雏形。

“600年前,这里曾矗立着举世闻名的琉璃塔,被西方誉为‘世界奇迹’,见证了南京作为世界文明交汇点的历史。”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说,“虽然塔已不存,但它的文化记忆从未消失。这正是我们举办‘永不消失的遗产’的初心——让青年用数字艺术重新想象、重新诠释它,也让古老的南京,以崭新的方式走向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首届“永不消失的遗产”大赛就取得了亮眼成绩,被中博协评为2024全国博物馆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其3件冠军作品将于今年10月在大报恩寺十周年特展中展出。

不只是创作,更是“沉浸式读城”
开营首日的大报恩寺探秘中,创客们已紧盯“一塔”的历史痕迹,为后续创作积攒第一手素材。未来半个月,他们将在“沉浸式”读城中,深入触摸南京的文化肌理。
除了赴中华门城堡、南京城墙博物馆、秦淮河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外,大赛还特邀文博专家为中外选手定制系列深度解读——从南京明城墙的历史脉络、大报恩寺及长干里片区的文化渊源,到数字技术与沉浸式体验的前沿实践;学者导师圆桌对话更将聚焦“公众如何走进设计”“遗产如何与当代人对话”“技术能否让文化交流更开放”等核心议题,进一步拓宽选手的创作视野。其间,选手们还将在大报恩寺博物馆苏超第二现场观看赛事,在跨界体验中碰撞灵感。

与去年纯数字化探索不同,2025 年大赛进一步升级,强调“可互动、可参与、可感知” 的公共艺术属性。参赛团队需在完成数字内容设计的同时,打造一个可落地的实体装置。最终作品将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天台展出,让市民与游客得以“触摸”历史,感受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连续两年担任导师的伦敦大学学院沉浸式非虚构叙事讲师Niall Hill,对今年大赛的升级满怀期待:“去年的数字遗产探索已足够精彩,而今年聚焦‘一城·一塔·一河’的全新命题,以博物馆屋顶为载体进行实体装置创作,不仅深化了对文化遗产的挖掘,更为创作者开辟了多元切入的视角。”另一位导师、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李萌则指出:“这相当于对大报恩寺塔的第四次‘重建’—— 前三次是实体重建,而这一次,我们用数字化方式重构其精神与记忆。青年创客没有历史包袱,他们的视角更自由、更具实验性,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
中外视角碰撞,激发文化新表达
8月14日下午,决赛队伍将以路演形式呈现最终装置提案,由来自中英两国的专家评审团现场评选并公布优胜作品。前大英博物馆国际合作副馆长、威尼斯双年展建筑设计师,以及伦敦大学、布里斯托大学教授等5位国际导师也将亲临南京,参与决赛活动。
外国选手对中国文化以及“一城·一塔·一河”的主题充满兴趣,他们表示,自己更关注这三者的关系和与城市的联系,计划从不同文化视角挖掘三者的独特关联。有的选手去年就已参赛,今年再度报名,只为延续与南京遗产的缘分。

来自“数字盐水鸭”组的中国选手白昀也表达了对国际团队多元视角的期待:“我们从小浸润在传统文化中,有时会陷入固定视角,外国选手以‘他者’的眼光重新审视,或许能发现新的创意。”

“年轻人对文化遗产的热情远超预期。”大赛发起人、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品牌宣传部经理胡磊感慨,“邀请一发出,很多人说‘终于找到组织了’。他们渴望一个平台,让这些古老地标‘活’起来。”
他补充道:“更惊喜的是,很多国际选手通过游戏或数字艺术项目,早就‘见过’琉璃塔。这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早已出海。而今天,我们正借全球青年之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一种新的、世界的表达方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视频报道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