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在宿迁市泗阳县,有一座以烈士命名的村庄——静波村。85年前,27岁的共产党员丁静波,在敌人重兵盘踞的家乡点燃革命火种,并为此献出生命。85年后,这片他用鲜血浸染的土地,正从“高标准农田”迈向“高效益制种村”。一粒革命的“火种”,如何长成一片振兴的“良种”?丁静波和静波村的故事,给出了答案。

1940年8月,丁静波受八路军第五纵队派遣,出任新成立的泗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五区区委书记。他面对的,是一个极其险恶的局面。这里是国民党顽固派头子、江苏省第七区保安司令王光夏的老巢。当时,王光夏虽已逃遁,但其潜伏的大批特务四处张贴布告,颁布“十杀令”,其中“敢与共匪接触者全家杀”的条文,让整个五区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
在这里建立政权,无异于在虎穴旁开垦。
丁静波没有退缩。“他首先从瓦解敌人根基入手,亲自到王光夏的老家对隆庄蹲点,培养积极分子丁文波等人入党,成功在敌人心脏地带建立了乡政权。”宿迁市泗阳县委党史办公室业务科科长姜田兵告诉记者,为了保卫新生政权,丁静波与区长刘进取紧密合作,走村串户,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不到一个月时间,一支五六十人的区队就建立了起来。没有枪,他们就挨家挨户向地方民众“商借”,用抗日救国的大义,在短时间内为区队配齐了人枪。
丁静波的行动,就像一颗钉子,牢牢楔入了顽固派盘踞的核心地带。
这颗“钉子”,自然成了敌人的眼中钉。
1940年11月初,王光夏顽军卷土重来。其部下派人混入五区区队作为内线。11月中旬,丁静波与继任区长曹光正带领区队人员进驻三庄乡槐树庄时,被朱三瞎纠集的二百余名土劣武装合围。因寡不敌众,丁静波、曹光正不幸被捕。
1940年11月12日,在王集镇东老刘圩的刑场上,面对敌人的屠刀,年仅27岁的丁静波大义凛然,高呼“打倒国民党顽固派”“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
英雄的呐喊定格在那个冬日,但他用生命拓荒的这片土地,终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2000年初,经泗阳县人民政府批准,丁静波曾经战斗过的史楼村、爱民村合并,从此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静波村。
英雄倒下的地方,一座村庄以他的名字站了起来。
如今,整座静波村,就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我们现在不仅是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更是远近闻名的‘制种村’。”静波村党支部书记史硕模自豪地介绍。他所说的“制种”,就是从普通种粮到生产高附加值“种子”的产业升级。这,是静波村新时代的“拓荒”。
全村7600亩耕地,已全部升级为高标准农田。依托静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村里实现了从育种、插秧到收割、烘干的全程机械化、规模化。过去,村民各自为战,一亩地忙活下来纯收入不过千元;如今,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发展稻麦轮作,村民平均都有2万多元的收入。

“当年丁静波烈士在这里抛洒热血,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史硕模说,“我们现在搞产业升级,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就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遇到困难时想想他,再艰巨的任务,比起85年前在敌人心脏里点燃革命火种,又算得了什么?”
驱车行驶在静波村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上,两侧是连片的稻田,沟渠纵横,绿意盎然。一排排整齐的农舍白墙黛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祥和。
看着眼前的一切,从1940年在“十杀令”下点燃星火的先烈,到如今静波村连片高标准农田上的壮丽图景,史硕模感慨,85年!这片以先烈命名的土地,正用一粒粒高产的良种,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