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袂轻扬,舞姿翩跹,十五支舞蹈在光影流转间描绘出一幅气韵生动的江苏人文画卷。7月31日晚,2025年江苏省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终评暨惠民活动在南通精彩启幕。当晚,首场惠民演出——舞蹈专场惊艳亮相,来自全省各个文艺院团的15个舞蹈节目依次登场,以灵动的舞姿和饱满的情感张力,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

大幕拉开,一袭素袍的苏东坡翩然登场,瞬间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氤氲的审美空间。无锡歌舞剧院(江苏民族舞剧院)创排的《提梁东坡》以行云流水般的肢体语言,将苏东坡与无锡的情缘娓娓道来,更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襟展现得入木三分。



这场舞蹈盛宴中,15部舞蹈作品题材丰富,各美其美。有的作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在舞蹈创意和艺术表达上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苏州市歌舞剧院的双人舞《了兮》演绎了一段缠绵悱恻、爱而不得的爱情,将中国古典舞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江苏大剧院的双人舞《葬花》是民族舞剧《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通过凄美婉转的肢体语言,再现了宝黛爱情的缱绻哀愁。江苏省演艺集团歌舞剧院的群舞《元夕》则生动再现了辛弃疾笔下“灯火阑珊处”的诗意氛围,展现了古代女子出门赏灯、青年男女相遇传情的瞬间。





有的作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从地方历史、文物、神话中汲取灵感,让现场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源远流长。宿迁市歌舞剧院的《九孔双流壶》以宿迁顺山集遗址考古文物九孔双流壶为灵感,展现了跨越八千年的文明对话;连云港歌舞剧院的独舞《羲和》以神话故事为蓝本,通过“日之初升、日之高悬、日之西沉”三种象征作为段落表达,将6500年的神话故事凝练在舞台之上;扬州市歌舞剧院的《清·傲霜枝》舞步刚劲有力又洒脱自然,描摹出朱自清先生在困顿中依旧坚持表达与坚守的文人气节;无锡歌舞剧院(江苏民族舞剧院)的群舞《能不忆江南》从无锡国家级非遗锡剧“瞧郎扇”这一道具的运用展开,舞者手执团扇,身姿若柳,眉眼间尽显“烟雨楼台、绮罗随风”的古韵风华;扬州市歌舞剧院的三人舞《一叶扁舟》则如一幅水墨丹青徐徐展开,通过三名女子不同的心境表达,引领观众在江南画卷中寻得“一念放下后的万般自在”,寓意深远。



主旋律题材的表达,则让滚烫的情感直抵人心:南京市歌舞剧院的群舞《一个苹果》以细腻的肢体叙事再现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互让苹果的动人场景;淮安市文工团的当代舞《我的刘老庄》通过李爱云老人与八十二烈士的跨时空对话,诠释了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连云港艺术学校的《开山岛上》以极具张力的身体语言刻画了王继才夫妇32年守岛生涯,传递着 “守岛就是卫国” 的信仰。


舞台之上,创作者将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融进作品,以创造性的编排和肢体语言,生动体现出舞蹈艺术蓬勃的生命力。苏州芭蕾舞团的群舞《大协奏曲》以独特的音乐结构为框架,完成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技术动作;南通艺术剧院和南通崇川区文化和旅游局联袂创作的群舞《带你回家》以直抵人心的艺术语言将那抹中国红、那段熟悉旋律所承载的真挚情感娓娓道来;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创排的群舞《心净布达拉》,探寻当代人对“真、善、美”的追求,让心灵收获启发和洗涤。

“每个节目都像一首流动的诗,让人沉醉其中!”观众李女士在观看后难掩激动之情,“每个节目都独具匠心,既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大幕虽落,余韵绵长。江苏舞者以赤诚之心点燃创作激情,用灵动的肢体诉说江苏故事,用炽热的情感传递时代精神,让感动和思考在观众的心中生长,而这,或许就是文艺创作中最动人的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视频拍摄制作 毛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