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超”去读城|盐城VS常州:造车“德比”,新赛道上好搭档
2025-08-01 22:26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梅剑飞,仇惠栋,彭倩倩  
1

盐城东临黄海,是江苏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是江苏面积第一大市,拥有广袤的沿海滩涂和湿地资源。常州北枕长江,南衔太湖,是“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重要枢纽。

图片

地理位置一北一南,相距约200公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8月3日,这份“情缘”要在盐城奥体中心体育场续写新篇——在“苏超”赛场上展开角逐。

盐城的“青春风暴”遇见常州“老男孩”球队。造车领域的“老大哥”遇上“新势力”,在新能源赛道的双雄并肩,在南北结对中双向奔赴……网友曾经调侃,“苏超”没有人情世故,全是世仇。但这一场绝对是例外。赛场内踢“最纯粹的足球”,赛场外有着全情投入的协同合作。

造车“德比”,轰鸣发展主引擎

从黄海之滨的204国道一路向北,盐城的汽车产业之路在晨光中渐次展开。东风悦达起亚的现代化车间里,机械臂划出精准的弧线,将钢铁身躯焊接成盐城制造的骄傲——那些闪着冷光的螺栓、轴承,近三成来自常州的产业协作,恰是两地二十余年携手同行的生动注脚。从第一辆试装车下线到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用二十年完成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也见证着常州企业始终与盐城同频共振的深厚联结,从早期提供关键零部件支撑,到如今开展同步研发合作,两地产业协作的深度早已融入发展血脉。​

2016年的春天,在全国多地碰壁的李想,带着三页PPT,在常州市武进国家高新区叩开造车梦想。如今,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造”电池;平均每40秒钟,理想汽车自动化生产线上,就有一台新能源车下线……理想汽车的智能工厂正以“造车新势力”的速度书写新篇,其供应链体系中就有很多盐城企业的身影。

盐城的规模化制造经验为常州新锐车企夯实根基,常州的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则为盐城转型升级注入活力。此外,两地的频繁互动更让这种协作充满温度,这种双向奔赴让长三角汽车产业链环环相扣、生生不息。​

今年上半年,盐城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全省第2,这一方面得益于汽车行业的强劲支撑,累计产销汽车均超19万辆,分别增长73.7%、66.2%。新能源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持续显现。2025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车规上工业企业开票销售超4700亿元、增长9.4%。工业用电量增长4.2%、苏南第1。

从路上穿梭的物流车队,到智能工厂里舞动的机械臂,盐城与常州正以互补共赢的姿态,共同驱动着江苏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盐与电,携手站上“风口”

在盐城,绵延的黄海滩涂之上,昔日的晒盐场,如今“风电森林”正书写着绿色能源的宏伟篇章。作为全国海上风电第一城,这里的风电装机容量已突破千万千瓦,占全省总量近三分之一。从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到亚洲最大的潮间带风电场,一座座白色风电机组傲然屹立于潮间带,巨大的叶片迎风旋转,不仅捕捉着黄海之风,更转动出长三角清洁能源的光明未来。

图片

7月25日,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规模盐穴储氢”主体工程开工仪式在常州市金坛区举行。曾经的闲置盐穴,正被建设为“地下充电宝”,这个全球最大的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实现核心设备100%国产化。用电低谷时压缩空气,存储在地下;用电高峰时释放空气,产生电能向电网供电,平衡供需。这项目利用了金坛独特的盐穴优势,加载了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各种配套。

图片

常州,凭借“新能源之都”的深厚产业根基,在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占据重要地位。其动力电池产能位居全国前列,光伏产业更是以天合光能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组件出货量及全球市场份额长期处于领先位置,形成了与盐城风电产业遥相呼应的绿色产业矩阵。

风从海上来,光向湖畔聚,叶轮转转促联动。汽车的绿色引擎转得越勤,盐城与常州之间新能源产业的纽带就系得越紧。这不仅是产业链的紧密咬合,更是江苏新能源领域“双城记”的生动注脚。

图片

两座城市的新能源发展路径虽有所不同,但目标一致——一个在黄海之滨尽情捕风逐日,一个在太湖之畔巧妙点石成金。二者共同支撑起江苏省新能源在全国领先的地位。

南北协作,重塑“经济地理”

在盐城地图上,有一条“常州路”,像一弯带晨露的银弧,拴着两座城的晨昏往来。2006年,常州盐城工业园区起步于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2021年4月份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园区创建省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江苏于2001年提出“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战略,开始“南北挂钩合作”尝试。形成五对首次跨江握手的“城市联盟”,常州与盐城。

图片

如今,在科技创新领域:常盐科创飞地签约项目11项,已入驻新能源等企业35家,推动常州与盐城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在文化旅游领域:常州恐龙园结对盐城大纵湖文旅集团,联合打造“草房子乐园”项目,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科普教育基地,至今园区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

图片

如今,常盐工业园重点围绕省级创新试点园区目标定位,坚守实体经济之基,谋划产城融合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构建“常州研发+盐城转化”协同模式,建立“飞地孵化+本地加速”合作链条,推动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亩均效益等关键指标。

图片

产业协同、园区共建,这一路的协同并进,本质上是两地政策理念高度契合的生动写照。当盐城在海上风电的规划图上勾勒蓝图时,常州递来的产业链图谱恰好与之高度适配,这种精准的呼应背后,正是双方对于产业协同发展达成的“共筑产业生态”共识。“打破行政壁垒、激活区域动能”同一理念在不同维度的延伸,最终的落脚点必然交汇于一处,是在互补合作中共同成长的伙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梅剑飞 仇惠栋 彭倩倩

标签:
责编:曹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