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超”去读城|运河千年缘,“苏超”一线牵
2025-08-01 22:23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张涛  
1

交汇点讯 本周六,徐州奥体中心的绿茵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苏超”对决即将上演——徐州队坐镇主场迎战扬州队。这不仅是一场现代体育的竞技,更像一场酝酿千年的文化约会,当徐州与扬州这两座闪耀在江苏大地的“古九州”明珠相遇,一条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早已在历史深处为它们搭建起对话的舞台。

古老的汴泗交流处,徐州扼守要冲,大运河在此奔流不息,塑造了这座城市的雄浑气质。回望历史长河,徐州作为“五省通衢”,运河是其命脉所系,白居易笔下“汴水流,泗水流”的悠然,与北宋文豪描述的“骏马下注千丈坡”的激越,共同构成徐州运河的壮阔画卷。

徐州蔺家坝船闸

明嘉靖以后,黄河水患集中于徐州附近,而历时35年开凿的泇河工程,见证徐州作为漕运咽喉的生死较量,260里的新河道让漕船避开黄河险段,使“运道由此大通”。这段惊心动魄的治水史诗,成为徐州人坚韧性格的最佳注脚。如今,徐州西北的微山湖畔,蔺家坝闸静静矗立,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活态”水利工程,至今仍在调节运河水位。

大运河一路南下,至扬州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黄金坝桥下,一块刻着“古邗沟”的石碑标记着中国大运河的起点: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此开凿邗沟,翻开了运河文明的第一页,自此,扬州便与运河血脉相连。隋炀帝龙舟浩荡下扬州的传说,仍在古运河畔回响,唐代扬州更是“扬一益二”,富甲天下。这里是盐运中心,商贾云集,万艘漕船扬帆竞渡,运河成就了扬州的繁华,使其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淮左名都”,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姜夔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无不流淌着运河赋予的富庶与风流。

近代以来,随着漕运废止,大运河部分河段功能衰退,徐州与扬州这两颗曾因运河而无比璀璨的明珠,光芒一度有所黯淡。然而,深植于泥土的文化根脉不曾断绝,那些曾经支撑起运河荣光的遗址与记忆,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

徐州境内,大运河滋养了汉楚王墓群的恢宏气魄,户部山古建筑群见证着明清商贸繁华,土山汉墓、乾隆行宫等众多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星罗棋布,默默诉说着与运河交织的过往。2020年,徐州编制出台《徐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文化集中展示带(蔺家坝—北洞山—荆山桥)详细规划》,紧扣“三廊”建设目标定位(航运灌溉排涝的大走廊、绿色生态涵养的大长廊、文化旅游景观的大画廊),拓展打造“三园六带四十三点”建设体系。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如今,彭城七里中段的户部山古民居变身城市新地标,成为向游客展示徐州千年运河文化的生动窗口;窑湾古镇这座因运河而兴的“苏北小上海”经过精心修缮,古街老宅、商会会馆重现昔日商旅辐辏的风采,游人如织,桨声灯影里流淌着运河旧梦……

2014年,由扬州牵头、35座城市共同参与的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扬州境内6段河道、10个遗产点入选名录,成为沿线运河城市中入选数量最多的城市,也让扬州和大运河再续前缘。

扬州还以大运河为纽带,串联沿线资源要素,先后设立40余家文化名师工作室,建立雕版印刷、扬州剪纸等13个传统文化重点传承保护基地。2022年富春茶点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市现有4项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国家级和6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一艘巨船泊于岸边,其创新展陈让千年运河历史“活”起来;沉浸式体验空间里,引入5G 技术,设立沉浸式体验空间,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解读中国大运河,让观众可“登”漕船、“游”沿岸市镇,感受昔日繁华。

新时代的运河,不再是单纯的运输水道,更是生态绿廊与文化创新的孵化地。在徐州贾汪区,曾经“一城煤灰半城土”的采煤塌陷区,通过生态修复,蝶变为碧波荡漾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运河支流水系重获清澈,成为市民休闲、候鸟栖息的乐园;岸边“墨上集”民俗文化园,将传统村落风貌与运河记忆有机融合,让人们在绿水青山中触摸历史温度。

扬州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的蜕变更具代表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被规划为东南工业区,集聚了农药厂、制药厂、染化厂等89家企业,沿线水质和空气质量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扬州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丽生态、美好生活的需求,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三湾片区更新改造,使这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昔日“龙须沟”已是碧水蜿蜒、草木葱茏的城市绿肺。

运河之水,曾经承载漕船沟通南北;“苏超”赛场,足球将成为传递友谊的新载体。千年运河哺育的双城,正以一场充满活力的体育赛事,书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篇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涛

标签:
责编: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