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英名|从“国生村”到“国生路”,他的精神烛照未来
2025-08-01 22:22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钱飞  
1

交汇点讯 81日一早,句容市白兔镇原国生村党支部书记郑龙保来到离家不到200米的萧国生烈士陵园,清扫陵园内被大风吹落的树叶。“我是第二代守墓人,第一代守墓人是我们村里的老党员郑扬龙,他去世后我就接了班。”郑龙保说,陵园所在地原来叫做国生村,后来并入了上荣村,但是周边的居民还是习惯称其为国生村,上荣村党总支也将这一片区的党支部命名为国生党支部。

上荣村国生片区

虽然陵园的名称为萧国生烈士陵园,但是记者发现,陵园内却有两座墓。“墓里葬有58位烈士,现在能找到姓名的只有萧国生烈士。”郑龙保告诉记者,58位烈士都是在上下会战斗中牺牲的。

时间回到19386月。当时年仅22岁的萧国生跟随新四军第一支队东进茅山敌后开展抗日斗争。14岁参加革命、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萧国生,是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政治处主任,协助司令员陈毅筹建镇句金丹四县人民抗敌自卫委员会、组织发展抗日力量、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6月下旬,萧国生奉一支队政治部的指示,在宝堰镇前隍村举办东南抗日青年政治训练班。萧国生上台作报告和演讲,靠事实说话,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许多青年在训练班入了党,参加了新四军。

在茅山不到10个月时间里,萧国生参与、组织、指挥了夜袭新丰火车站、夜袭句容城、延陵大捷等著名战斗。在新四军第二次政治工作会议上,他被一致推举为全军“政治工作模范”“共产党员模范”“青年人模范”。

193937日凌晨,日军集中2000余名步、骑兵和3000余名伪军,分两路向移驻上会、下会的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一部进行围堵“扫荡”。为了掩护团直机关转移,萧国生亲率一个连坚守阵地,奋力抵抗,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3岁。

上下会战斗结束后,周边村民收殓烈士遗体葬在两座墓中,数千名群众在元庄、薛村两次集会沉痛追悼萧国生烈士。

国生路

1952年,当时的句容县人民政府在白兔镇郑庠村为萧国生等58名烈士建墓立碑。1958年,经批准,白兔镇政府将他的牺牲地白兔镇郑庠村改名为“国生村”。2006年,一条通向白兔集镇的路被命名为“国生路”。

经过整治后的矿山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上荣村党支部书记巫彩霞介绍,该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以白兔镇特色产业草莓为代表的现代高效农业,并借助矿山整治契机招引针织企业、物流企业、绿化企业等企业入驻园区。“我们这里有一家年纳税过千万的企业,叫容达电源,企业创始人李照金每年清明前后都会到萧国生烈士陵园祭扫。”巫彩霞说,在烈士精神的感召下,全村上下奋勇争先,让“红色印记”不断点亮乡村振兴之光。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钱飞 通讯员 庄瑜

标签:
责编:薛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