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8月1日上午,记者在宿迁市宿城区屠园镇的麦田深处,看到了一座特殊的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一百多位在1948年牺牲的无名烈士。”宿迁市宿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主任唐斯盖介绍,77年来,从仓促掩埋到重修一新,从老兵守护到一代代的村民自发看护着百余位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

“1948年农历六月初三,江淮军区34旅对洋河镇守军发起突袭。”宿城区屠园镇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江耀介绍,据史料记载,这场战斗持续了三天,我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近一个整团的伤亡代价。
由于战事紧急,牺牲战士的遗体被分三处仓促掩埋。要道村的废黄河堤是其中最大的一处掩埋点,百余名烈士的遗体被层层安葬于此,其中年龄最小的仅有19岁。

“太激烈了,我们不敢看,浑身都是血。”村民胡太培对当年的惨烈情景记忆犹新,他从父辈口中得知了当时的情形,“当时是村里的老人们用白布把烈士遗体包裹起来掩埋的。我们现在能过上太平日子,都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
时光流逝,烈士的坟茔一度荒草丛生。为了告慰先烈,也为了给后人留下一处铭记历史的场所,2018年,屠园镇启动了陵园重修工程。
“2018年是洋河战斗70周年,我们启动重修,总投资20万元。”江耀介绍,工作人员为此走访了多位历史亲历者,并查阅了《泗阳县志》等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经过一个多月的修缮,曾经的荒地旧冢变成了庄严肃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铺设了百米长的水泥路,架起了小桥,一座“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矗立在陵园中央。“江耀说,重修陵园,一方面是告慰先烈,另一方面也是响应群众的敬仰之情,为大家提供一个规范的祭奠场所。更重要的是,让这份不畏牺牲的红色记忆得以延续,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陵园重修后,首任守墓人是参加过金门炮战的退伍老兵吴佃良。2018年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子吴龙创接过了这份责任。

“他们牺牲在这里,没有亲人子女来祭拜,我就想过来陪陪他们,给他们一种灵魂上的安慰。”吴龙创的话语朴实。每天,他都会来陵园看看,扶正被风吹歪的树苗,擦拭墓碑上的尘土,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吴龙创的坚守也感染了周围的村民。平日里,总有村民自发前来打扫卫生、拔除杂草。

“我们平时在家没事,就带几个老姐妹过来,打扫整理一下。”村民苏良梅说,“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要把他们永远记在心里。”
如今,这座陵园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等特殊日子,屠园镇都会组织机关干部、中小学师生前来开展祭扫活动。
“如果没有这些烈士,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我要努力学习,为国争光。”前来参加活动的学生伏威说。
“通过在烈士陵园重温历史、缅怀先烈,能够激励大家传承英烈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发有为,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江耀感慨,从一场战斗,到一座陵园,再到一种精神,77年的守护,让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代代相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