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未来②|聚焦新就业新业态群体,为奋斗者子女撑起暖心守护伞
2025-08-01 11:41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杨频萍,程晓琳  
1

编者按

“你在哪里奋斗,我们的守护就在哪里。”今年暑期,江苏团省委联合省教育厅、省民政厅在全省开展“公益暑托服务”,聚焦部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有“暑期看护难”的中小学生,开设2228个暑托班点,覆盖全省1133个乡镇街道,提供公益志愿服务,缓解服务对象暑期“看护难”问题。近日,记者走访省内多地暑托班,探寻暑托班内正在发生的暖心故事。

“托”举的不仅是孩子,更是无数奋斗者的安心与未来。今年夏天,团省委牵头的暑托班创新性地将服务点延伸至书店、体育馆、农贸市场等日常场景。“你在哪里奋斗,我们的守护就在哪里”——这句承诺,精准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子女,用实实在在的暖心看护,化解暑期“无人看管”的焦虑。

体育馆中“撒欢”:活力课程凝聚多方合力

近日,跳跃拍手声混着清脆的笑闹,从苏州市民健身中心的场馆里漫出来。10岁的孔德君额前的汗珠甩成小水珠——这个暑假,他和另外30多个孩子一起,在这个藏着“运动密码”的暑托班里,把闷热的午后变成了撒欢的乐园。

在苏州市民健身中心公益暑托班,健身中心作为承办方,为青少年设计了一套包括体育特色、手工、阅读、围棋在内的精彩课程。中心外聘苏州市第三青少年业余体校俱乐部的专业围棋老师教授课程,并携手苏大体育学院团委参与暑托服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课程教学、儿童看护等环节,锦帆路社区团支部参与班级管理,形成暑托服务合力。

“以前在家要么写作业,要么看平板,现在每天都能跑跳!”许恩泽抹了把脸,手里还拿着篮球。这个暑假,他的身高悄悄蹿高了3厘米,妈妈说“是暑托班的阳光和汗水喂高的”。

暑托班的课程表像块被阳光晒暖的拼图:每天清晨,孩子们跟着志愿者做晨间操,胳膊腿甩得像小风车;上午的体适能课上,篮球绕杆、跳绳接龙轮番上阵,运动训练专业的苏州大学志愿者陆晓晓喊着口号,嗓门比孩子们的欢呼声还亮。

最让孩子们惊喜的是足球课。尽管天气闷热,家长们却几乎全选了“参加”——“平时哪有机会让专业老师带踢球?”一位外卖骑手爸爸在群里留言。那天,绿茵场上的小身影追着球跑,摔倒了就手撑地爬起来,球衣湿透了也顾不上擦,活像一群撒欢的小兽。

这个暑托班的背后,藏着一群人的“悄悄努力”。

苏州市民健身中心把场地腾了出来,装上门禁,隔出专属活动区,确保孩子们在安全范围内“撒野”;苏大体育学院的10名大学生志愿者轮着上课,运动教育专业的他们带着教案试讲了3遍才敢上岗,陆晓晓说“看到孩子们追着喊‘老师明天还来吗’,再累都值”;社区的社工每天提前到岗,检查桌椅、摆放教具,连走廊拐角都贴好了防撞条。

这个“藏”在健身中心里的暑托班,用篮球的弹性、跳绳的节奏、棋子的智慧,给了孩子们最需要的东西——撒欢的自由,陪伴的温暖,以及被看见的快乐。就像那个曾经沉默的“小候鸟”在作文里写的:“在这里,我跑起来的时候,风都在跟我打招呼。”

菜场里的“港湾”:烟火气中习得生活技能

当无锡市锡山区云林农贸市场迎来清晨的阳光,这里的公益暑托服务点,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已与摊贩们的叫卖吆喝声交织在一起。这个扎根菜市场的暑托点成为一个温暖的港湾。

“以前暑假孩子不是在摊位角落玩手机,就是在菜场里乱跑,”摊主孙大姐一边整理蔬菜一边欣慰地说,“现在好了,孩子能在这里学知识、练本事,我们做生意也安心多了。”她说着,脸上洋溢起笑容。

最受欢迎的实践环节无疑是烹饪课,孩子们系上围裙,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切菜、炒菜等基本技能。他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案板上“哒哒”的切菜声、锅里“滋滋”的翻炒声,与孩子们惊喜的赞叹声汇成一曲生动的厨房交响乐。当孩子们亲手烹制的菜肴装盘上桌时,一张张小脸上不仅洋溢着成就感,更闪烁着独立与自信的光芒。

车轮上的“守护”:量身定制温暖,双向奔赴

苏州市观前新华书店的暑托班里,三年级的小森(化名)亲手做了个“迷你感应垃圾桶”,一抬手就“咔嗒”开盖,像极了爸爸代驾时总擦得锃亮的车门锁。“爸爸晚上要送客人,以前我总一个人在家看电视,现在这儿有新朋友,还有会‘听话’的垃圾桶!”

这个夏天,姑苏区在观前新华书店开设的暑托班,成了19名小蜜蜂代驾司机子女的“秘密基地”。当城市还在酣睡时,这里的灯光已为早到的孩子亮起;当暮色漫过街巷,总有老师等着晚归的家长——这份跟着代驾司机工作节奏“量身定制”的温暖,正让新就业群体与城市的距离越靠越近。

代驾司机的工作总跟着夜色走,暑托班的时钟便跟着他们的车轮转。不同于普通暑托班的作息,这里把送学时间提前到8:30前,放学延至17:30后,甚至有家长忙到傍晚6点来接,总有老师在教室陪着孩子读绘本、做手工。班主任张颖翻着签到表,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孩子的接送时间,像一串被细心呵护的生活密码。

“侦探发现了三个线索!”张旖老师的声音刚落,孩子们的手就像雨后的春笋般冒起来。这个来自新华书店的“凤凰姐姐”,总能用故事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抓住,连平时坐不住的男孩都能专心听完整节课。

傍晚6点,代驾司机李师傅匆匆赶来,儿子举着刚做的手工作品冲过来:“爸爸你看!”李师傅摸了摸儿子的头,眼角的疲惫被笑意冲淡。他以前总愁暑假没人带娃,现在每天收工后,儿子都会拉着他讲当天的新鲜事,“后顾之忧”也变成了“心头暖流”。

暮色渐浓,书店的灯光映着孩子们的笑脸。那些曾经独自在家的等待,变成了和伙伴们的追逐;那些父母心头的牵挂,化作了教室里的琅琅书声。在江苏各地的街巷里,这样的温暖正在悄悄生长——城市用贴心服务接住新就业群体的期盼,而他们的孩子,正用笑声回应着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柔。这场“双向奔赴”,让拼搏者前路有光,让归家时童心有处安放。

在南通市海安市新园社区“公益暑托服务”点,10岁的乐乐(化名)正专注地为手中的小头盔模型涂上鲜亮的黄色,身旁摆放着他用黏土精心捏制的迷你外卖箱。这里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专为外卖骑手子女打造的“骑士驿站”暑托班,已成为十余名“小骑士”的快乐港湾。

“爸爸的车轮转,我的画笔转!”乐乐开心地说。往年暑假,他常常独自在家等待深夜归来的父亲。如今,这里不仅有专业的作业辅导和趣味阅读,还联合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了特色“职业体验课”。孩子们通过模拟送餐路线、制作配送工具模型,在互动中体会父母工作的不易。美术志愿者小王老师引导孩子们创作“我眼中的爸爸”,一幅幅描绘风雨中骑行身影的画作,让教室充满了温暖与感动。

下午的安全教育课上,交警叔叔用生动案例讲解交通规则。乐乐听得格外认真,他悄悄对伙伴说:“我要记住这些,回去讲给爸爸听,让他送餐更安全。”今年,海安团市委创新推出“五彩课程表”,精准对接新就业群体需求,整合公安、交运、卫健等部门资源,开设交通安全、急救照护等课程,以小手拉大手,让孩子体会父母工作辛苦的同时,也能成为交通安全家庭宣传员。

傍晚,刚送完餐的骑手老李匆匆赶到。看到儿子举着亲手制作的头盔和一幅“超级外卖侠”的画作,他疲惫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以前总担心孩子暑假没人陪,现在放心多了。”老李感慨道,“孩子不仅有人照看,还懂事了,知道心疼人。后顾之忧没了,跑单都更有劲儿!”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标签:
责编: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