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1日至7日的世界母乳喂养周,旨在推动公众对母乳喂养的正确认知,消除误解,让更多母婴受益。母乳喂养对母婴双方益处良多,而掌握科学的喂养方法、避开常见误区,能让这段特殊的养育旅程更加顺畅。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母婴专科护理小组组长、副主任护师刘颖介绍,母乳是最契合婴儿生长需求的理想食物,包含6个月内宝宝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而且母乳中含有大量抗体、免疫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就像给宝宝穿上了一层“防护衣”,能有效增强宝宝的免疫力,显著降低腹泻、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对妈妈来说,母乳喂养也是一份“健康馈赠”。宝宝吸吮乳头时,会刺激妈妈体内产生缩宫素,促使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速子宫恢复到孕前状态。而且,母乳喂养过程中,妈妈身体会持续消耗孕期储存的脂肪和热量,有助于产后身材的恢复。此外,多项研究证实,母乳喂养能降低妈妈患乳腺癌、卵巢癌的风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产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日复一日的喂养互动中,更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
顺利开启母乳喂养,需要掌握一些关键方法。刘颖提醒,新生儿生后1—3分钟开始,在确保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应保持不间断的持续肌肤接触至少90分钟。肌肤接触常常被比喻成母乳喂养的“万金油”,它有助早期建立有效吸吮和喂哺行为,提升新生儿的体温、血糖和代谢稳定性,使呼吸规律,促进母体分泌催产素,帮助子宫收缩,促进母婴间的互动和连接。之后应尽量保证母婴24小时共处,减少分离时间。
哺乳姿势可以根据妈妈和宝宝的情况选择,摇篮式、橄榄球式等都是比较常用的,关键是要让宝宝的头部与躯干保持直线,身体紧紧贴近妈妈,鼻子对准乳头,这样宝宝才能舒适地吸吮。按需哺乳是保证乳汁充足的重要原则,当妈妈感到涨奶,或者宝宝出现醒来、张嘴、舔嘴唇等饥饿信号时,就要及时喂奶,不要等到宝宝哭闹不止才喂,那时宝宝可能已经“饿过头”了。
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有不少常见误区需要避开。比如很多人认为母乳“变稀”就没有营养了,其实母乳的质地会随着喂养阶段发生变化,初乳浓稠、颜色偏黄,过渡乳和成熟乳则相对稀薄,但其中的营养成分始终能满足宝宝的需求,而且会根据宝宝的生长自动调整。
还有人觉得妈妈生病就不能喂奶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妈妈生病是可以继续母乳喂养的,比如感冒时,母乳中的抗体还能保护宝宝,只要喂奶时戴上口罩、注意手部卫生即可;糖尿病妈妈在医生指导下,即使使用胰岛素也能正常哺乳。另外,喝肉汤能增加奶量的说法也不准确,乳汁的分泌主要依赖宝宝的吸吮刺激和妈妈的水分摄入,过量饮用肉汤反而会因脂肪过多导致宝宝消化不良,多喝水、均衡饮食才是更科学的“下奶”方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图源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