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诠释使命!今天,一起聆听江苏“时代楷模”边晓斌的故事
2025-07-30 15:3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李璞  
1

他生命的指针

永远停在了奔忙的执行现场

一本心心念念的法律书籍如期而至

却再也等不到它的主人翻开

边晓斌

一位用生命诠释“人民法官”使命的忠诚卫士

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深铭记

边晓斌

生前是仪征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

常务副院长、四级高级法官

2023年12月14日

在执行案件现场勘查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

年仅49岁

日前

江苏省委宣传部决定

追授边晓斌同志江苏“时代楷模”称号

7月30日

《以生命诠释使命的“人民法官”》

江苏“时代楷模”边晓斌先进事迹发布会

即将播出

边晓斌是什么样的人?

为何要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他身上有着哪些感人故事?

7个案件,2万步,他最后的48小时

48小时,7个案件,2万步,是边晓斌生命的最后48小时。

2023年12月12日下午开展信访接待;12月13日下午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沟通工作;12月14日上午9点参加一场租赁合同纠纷的庭外调解,上午10点前往一处停工多年的工地勘查现场,上午11点左右勘查现场时从5米多高处跌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边晓斌仍在为一个个案件奔忙。

在边晓斌的同事,仪征市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张爱梅心中,边晓斌“不仅是一个好领导,更是一个好大哥”。他常说的那句“不要怕,我给你们撑着”,是同事们最坚实的后盾。

边晓斌殉职的那个早晨,一切如常。

一上班,边晓斌走进张爱梅的办公室,递还修改好的述职报告,他笑眯眯地说:“我告诉你有个错字,考考你能不能找出来。”这寻常的工作交流,竟成永诀。临出门前,边晓斌回头问了一句:“爱梅,那本《最新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解析与应用》,今天该到了吧?”得到“下午就能到”的肯定答复,他点点头,匆匆奔赴下一个现场。

下午,这本凝聚着法律智慧的书如期抵达。只是,那个心心念念等着翻阅它的人,却永远缺席了。

29年零5个月,“永远冲在第一线”

生命的最后48小时,浓缩了边晓斌工作29年零5个月的坚守。

“他永远冲在第一线。”边晓斌生前同事,仪征市人民法院原党组书记、院长江厚良,这样回忆他心中的边晓斌。

这份担当,刻印在时间的长河里:

2003年,“非典”肆虐。他主动请缨,奔赴防控任务最艰巨的朴席镇,在危难中淬炼初心,因表现突出火线入党。

2016年,女儿中考在即。面对家庭的牵挂,他毅然响应党的号召,远赴4200公里外的新疆。在被他称为“第二故乡”的新疆伊犁州新源县,他踏遍牧区调解纠纷,创新机制破解执行难题;他带着江苏经验,推动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在新源县扎根,提升审判质效;他还心系干警冷暖,争取资金建成食堂……

近年疫情防控。他又是第一个报名,下沉到任务最重的网格片区担任“点位长”。无论谁当班,无论清晨或深夜,他的身影从未缺席现场。

在2003年边晓斌的入党志愿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贡献自己一生的力量。”从青葱到中年,每一次组织召唤,每一次危难关头,他都以“我先上”的姿态,践行着不变的初心与理想。

“我们办的是当事人的人生”

29年的司法生涯,边晓斌始终坚持“小案不小办”。他经常叮咛同事,“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当事人的人生”。

2008年,仪征一家企业突然终止与500余名工作十余年的临时工的劳动合同,要求他们转为劳务派遣工。作为原告代表之一的苏福喜回忆:“我们勤勤恳恳干了十多年,企业说不签就不签了,太不公平!”

面对这起牵涉人数多,调解难度大的劳动争议,边晓斌组织全院干警成立多个调解组,到工人家里做工作;往返企业为工人们争取权益;他还提出阶段性方案:工人可先转为派遣,但必须确保同工同酬且不得无故终止合同。到了2013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施行,他敏锐抓住契机,再次主动组织调解,最终,近500名工人最终与企业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这些年,边晓斌始终坚持“如我在诉”,用司法的温度守护民心。2010年,农民工老魏高空作业摔成重伤,老板失联,全家濒临绝境。边晓斌带头捐款、申请救助、协调赔偿,保住了这个家,也让他的儿子继续学业。

目睹众多和老魏一样的农民工面临同样的风险,边晓斌倡议开展农村建筑工人意外伤害保险试点,推动当地包工头“凡用工、必买险”。后来,试点推动了政策的进步,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意见,将全国3600万建筑业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畴。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这是边晓斌工作笔记上写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写在纸上,更是他攻坚克难的行动哲学。

2024年9月2日,全新落成的宝能小学迎来首届新生。这所承载着1200多名孩子入学希望的民生工程,曾债务纠纷烂尾停工。法律关系虽明,但按部就班的诉讼程序,意味着孩子们将错过如期开学。面对“能否先予执行清场续建?”这个法律未有明确答案的难题,忧虑与迟疑在所难免。

边晓斌斩钉截铁地说:“审判工作不能就案办案!如果上千名孩子上学都不算‘迫切需要’,什么才算?出了问题我负责!”2023年11月1日,他担任执行总指挥,面对原施工方的抵触,他释法明理,耐心沟通,直到续建单位顺利进场,为学校后续建设扫清了障碍。

“胆大+心细、精谋+实干”是边晓斌的制胜秘诀,在刚分管破产审判的时候,他曾解决过一件棘手的案件——苏港船厂破产案件。

这家大型船企破产后,7年历经8次流拍,资产从估价3亿元狂跌至1.7亿元仍无人问津,200多名职工安置无着,矛盾尖锐。边晓斌努力钻研,他敏锐地捕捉2021年造船业回暖契机,把破产财产处置与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结合到一起来推动处理,最终,该案以2.34亿元成功拍出,实现了资产盘活、矛盾化解的双赢。

“你一定为我骄傲”

旧毛巾、挤扁的牙膏、生锈的哑铃,是边晓斌生活里的“老伙计”;格子衬衫、百来元的变形鞋子,是他最熟悉的模样。

皮肤黝黑、笑容爽朗的边晓斌,对待自己,把农村孩子的淳朴刻进骨子里,而对待家人,则把爱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边晓斌的家庭微信群叫“仙女后援团”,群里有他从不缺席的互动。他会在女儿高考三天,特地跑出了6.66公里、6.67公里、6.68公里三个特殊的数字来加油鼓劲,也会在援疆艰苦的条件下,为前来探望的女儿细心吹干头发;对母亲,他早晚问安从不间断;逢年过节,他雷打不动第一个给同事发送祝福,边晓斌的同事王奇至今怅然:“现在节假日收不到他的信息……他走了这么久,我总觉得这不是真的。”

他铭记母亲的嘱托“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践行着父亲“以工作为重”的嘱托。他推荐给妻子的《平凡的世界》,道出了他的信念:“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发布现场,女儿边淑洁的信道出无尽思念:“爸爸,你教会我勇敢温暖、善良奉献……却独独没教会我怎样告别……”但父亲的榜样力量已在传承。边淑洁在信中向父亲报告:“我终于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了!以后,曾在你胸口闪光的党员徽章,也会紧紧贴着我的心脏。你一定为我骄傲,对吧?”

边晓斌离开我们已经一年零七个月了

他未能亲手签收的专业书籍

静静诉说着一个戛然而止的春天

他最后奔波的脚步

早已烙印在同事和群众心间

忠诚、为民、担当、立德

边晓斌用生命践行的法治力量

正在传承中照亮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李璞 赵宇

摄影:赵亚玲

标签:
责编:艾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