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蹚出全国样本”,昆山“全城换电”有何经验
2025-07-30 07:2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徐衡,潘朝晖  
1
图为位于昆山市周市镇城市运动公园的换电服务驿站。(昆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交汇点讯 国家消防救援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印发《电动自行车共享换电工作指南(试行)》,其中充分吸纳昆山“全城换电”模式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对电动自行车换电工作作出系统规范。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蹚出全国样本”,昆山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将“全城换电”从蓝图变为现实。这不仅破解了电动自行车入户充电安全隐患,更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为全国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随着更多城市加入“换电朋友圈”,这一创新探索,或将重新定义城市出行的“安全刻度”。

省时安全的全新体验

7月16日下午1时左右,外卖员王嘉俊骑着电量告急的“小电驴”来到周市镇野马渡广场换电服务驿站。他将旧电池放入换电柜,3秒后,另一块全新满电电池弹出,装入车内,车子“满电复活”。“无需扫码,十分便捷,换电速度也快,再也不用为续航发愁了。”王嘉俊对换电体验赞不绝口。

野马渡广场换电服务驿站是昆山首个布设的换电设施。一个换电柜有12个电池舱,共储存10块48V新国标磷酸铁锂标准化电池。一块满电电池续航约60公里,一个换电站可支持100多名用户同时使用,效率相当于10个充电车棚。

电动自行车作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规模连年扩大,因充电引发的安全问题也屡见不鲜。应急管理部专项调研数据显示,我国80%的电动自行车火灾源于非法改装电池与入户充电。尽管各地频出招治理,但“上楼充电”“飞线充电”等现象仍然存在。

“电池共享、以换代充”的换电模式,在这场“安全与便利”的博弈中脱颖而出,不仅可节省5—6小时的充电时间,也有助于解决充电安全隐患以及晚间充电高峰的供需矛盾。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就是价格。若定价过高,居民难以接受;定价过低,投资商又难以为继。如何定价?

“经过我们前期调研摸底,昆山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电池折旧等综合成本,月均30元起。部分高频充电人群,每月充电费用高达60元。”昆山交通发展集团董事长盛卫东表示,经测算,昆山将换电的官方指导价定为576元/年,折合48元/月、可行驶500公里左右,基本覆盖了绝大部分居民的使用习惯和场景,“目前实行优惠价29.9元/月,与当前使用成本基本持平。”

另一个问题是,电动车造型各异,电池不一致能否换电?对此,昆山交发集团下属数科集团总经理邱晓菁解释说,90%以上的国标绿牌车或支持48V电池的非国标车都可换电。这类用户只需在昆山市民APP“鹿路通”上实名注册,前往换电服务驿站或指定门店免费升级车辆,升级后的电池舱适配换电电池,彻底解决“电池不一致”的难题。

“以前下班得赶紧到小区‘抢’充电插口,现在随时都能出发,不用担心车子没电。”在周市镇松港工业园上班的王伟告诉记者,此前他还担心换电价格高,电池也不是自己的。使用一个月后,他发现充电套餐更实惠,还无需为电池额外付费,既减少了一次性支出,又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总体而言,昆山的官方指导价为市场提供了定价参考思路,而非直接干预价格形成。由于城市情况各不相同,最终价格仍由当地市场主导形成。

率先试点的基层探索

不用抢充电插座,告别漫长等待,分分钟满电出发……这并非想象,而是在昆山真实上演的“全城换电”场景。其实,换电模式因契合骑手群体高耗电、免等待、无续航焦虑的特点,此前已在B端取得突破。

然而,外卖骑手毕竟只是少数。以昆山为例,当地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230万辆,每年新增约15万辆,其中外卖骑手仅2万左右。解决面广量大的C端居民侧需求才是重中之重。

纵观整个市场不难发现,鲜少有企业愿意涉足C端市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利润低、定价难;另一方面是要满足庞大的居民需求,就需织密换电网络,这要求投资商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使得多数企业持观望态度,从而导致C端市场发展迟缓。

如今,C端市场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短短一年多时间就被昆山成功“啃下”。去年8月,昆山在周市镇先行先试“全城换电”模式,由昆山交发集团、国家电投综合智慧能源公司以及绿通换电合作开展。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昆山以居民换电为核心,延伸拓展到骑手换电、旅租、换电短租等,采取“先试点、后全域”的渐进策略,为其他区域稳步推进提供“避坑指南”。

昆山在“顶层设计”上成立市镇两级专项工作组,按照“政府主导、国企牵头、央地协同”的治理机制;明确住建(城管)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市属国企昆山交发集团作为实施主体,负责建设、运维、推广;其他部门根据职责提供专业业务支持,通过“政府+市场”的运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

经过半年实践,今年1月昆山“全城换电”模式在全市推广。目前已选定1211个点位,投放800个换电柜,其中包括16个换电服务驿站,形成覆盖城乡的便民换电网络。昆山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电动自行车换电全面落地的城市,率先完成全域电动自行车换电网络建设。

看似简单的0.5平方米的换电柜,蕴含着精密的治理智慧。比如,在换电柜选址方面,昆山秉持“先易后难、先公后私”的原则,优先在城市公共区域布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至居民小区、企业工厂、大型商圈、旅游景区、轨交站点等人员相对密集区域,再充分利用街头巷尾、零星地块进行补盲加密。在安全方面,换电柜采用独家灌水入杯式消防,可实现5分钟灭火、30分钟不复燃的国标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电动自行车共享换电工作指南(试行)》中关于“蓄电池使用标准”“换电柜建设要求”“管理运营要求”“报废回收机制”等核心内容,其背后的实践原型正是源自昆山近一年的基层探索。

充满想象的生态延展

换电模式在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同时,可以统一电池标准并进行实时数字化监管,促进电动车标准化、电池安全监管与回收。而且换电站远离居民集聚区,进一步提升了充电安全。这从源头上破解了目前普遍存在的电动车超标、电动车电池年久安全风险增大、用户入户充电等问题,以及缓解了集中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

如今,只要打开“绿通换电”小程序,在昆山地图上能看到许多小绿标,每个图标代表一个换电柜,图标上的数字表示柜中电池数量。点开图标,换电柜照片、定位、编号等信息清晰可见。数据显示,昆山已有近2万换电用户。未来3年,这张地图上将布满5000个图标,服务60万用户,真正实现“全城换电”。

如此大规模的布局,仅靠人力无法做到有效监管。昆山构建“运营+监管”双平台,通过数据赋能,分析用户画像,梳理重点区域,掌握市场情况,结合地维快速响应机制,提升“全城换电”服务效能。双平台还能实时监控换电柜,对每块入仓电池进行健康体检,并严控电池安全使用年限,对于高频使用电池实行3年回收,对于低频使用电池实行5年回收,对于发现的问题电池立即退出流通。

“全城换电”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昆山积极招引电池企业、电动自行车配件等上下游产业链在本地落户,为经济发展贡献“换电动能”。当前,众多企业都在密切关注昆山,昆山也正与部分车企、电池生产企业等探索合作研发,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昆山还将创新探索“光伏+储能+换电”一体化驿站,通过清洁能源供电降低运营成本,探索换电柜的储能功能。比如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开通后,花桥地铁站客流量迅速增加,伴随而来的是电动自行车数量与日俱增。昆山计划在花桥地铁站周边停车场创新打造全国首个光储充换一体的超级换电站,为沪苏两地通勤人员解决充换电难题。

“当然,只有用户数量起来了,才能推动后续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盛卫东直言,《指南》为规范电动自行车共享换电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路径,也为昆山从试点到全域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昆山正加大推广力度,让更多居民知道这一好项目,同时广泛与电动自行车二级经销门店合作,拓宽销售渠道,让服务精准触达居民客群。

“小电池”撬动“大安全”,“微创新”推动“大治理”。当“昆山路径”被写入国家文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基层实践对顶层设计的反哺,更是一项民生工程的真正落地。政策、资本与市场形成合力,昆山这场“全城换电”的探索,终将成为撬动城市绿色出行、公共服务及产业升级的重要支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衡 潘朝晖

标签:
责编:艾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