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论|答好“博士去哪儿”之问
2025-07-29 22:1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陈立民  
1

最近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听到专家谈到这么一组数据:中国博士进入高校与非高校的数量之比为10∶1,而美国这一比例为1∶1。数字之差,折射出两国高层次人才流向的显著分野,也点出了我国当前科研成果转化难的症结所在。​

博士“扎堆进高校”而不愿意进企业,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徐工集团原董事长王民曾提出著名的“徐工之问”:“为什么大学培养的博士不到我们一线企业?”作为全球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徐工集团有两三万名员工,博士数量曾长期不足百人,且流失率不低;而同样地处徐州的一所高校,截至2021年3月有1989名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1612人,比例高达81%。一边是企业对博士求贤若渴,一边是高校博士数量膨胀,这样的反差耐人寻味。

博士们为何“亲高校远企业”?这也不难理解。在高校,有适合发表论文的学术氛围,能跟踪前沿理论,时间也能自由安排。到了企业,则要面对市场化的科研项目,压力大、风险高。企业的研发成果在职称评审时难获认可,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的通道也比较狭窄。就像有人调侃的,在高校搞研究是“象牙塔里做学问,论文写好就达标”,在企业搞研发是“车间里面搞创新,成果再好难认可”。于是,许多博士宁可在“论文堆”里求安稳,也不愿在“生产线”上搏创新,10:1的比例就这样形成了。

博士进入高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无可厚非,但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人才则是激活这一主体的关键要素,如果缺乏足够的高层次人才支撑,企业创新能力自然会受到制约。此外,高校里虽然博士云集,科研成果不少,但很多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据统计,2023年中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仅6.8%。某省两家高校科研机构的900多项科研成果,能转化的只有18项,交易价格仅17万元,可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就达六七千万元。这就好比农民种了一地的庄稼,最后能收获的却寥寥无几,实在可惜。

答好“博士去哪儿”之问,需从根子上重塑“人才生态”。首当其冲的是评价体系改革,不能再“唯论文论英雄”。要让企业博士的技术转化效益、工艺突破成果,和高校博士的论文一样,能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中得到认可。南京工业大学校长蒋军成提出的“社会贡献+学术创新+协同创新”三维评价模型,就很有借鉴意义。试想,若一位博士开发的新技术让企业生产线效率提升30%,这样的贡献难道不如发表一篇SCI论文?

培养模式同样重要。像德国要求工科博士必须有5年企业经验才能任教,这一模式值得借鉴。高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让博士在读期间就深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这样培养出来的博士,就不会只是“纸上谈兵”,更能在生产一线发挥作用,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政策保障也得跟上。近年来,江苏推出并优化“卓越博士后”计划,鼓励博士后进入企业研发平台。还有一些企业通过“薪酬+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和留住博士。政策杠杆效应下,“非高校”选项对博士的吸引力显著增强。这说明只要有好的机制和环境,博士们还是愿意到企业发光发热的。

“博士去哪儿”,不只是个人的职业选择,也关系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并不是说博士就一定要去企业,他们的脚步,不该被“非此即彼”的选项困住。鼓励和吸引更多博士走进企业之余,也可试着打破“体制围墙”,让高校的“学术基因”与企业的“市场基因”自由重组,让创新的“金刚钻”真正嵌入产业的“瓷器活”,从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这,才是对“博士去哪儿”的最好回答。

(陈立民)

标签:
责编:苏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