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光⑦|啃下“重症”这块硬骨头!做好县域百姓身后的“一道防线”
2025-07-28 21:17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蒋明睿  
1

下午两点,涟水县人民医院ICU的走廊里,重症医学科医生黄磊的白大褂带过一阵风。患者身旁的仪器发出警报声,黄磊戴好口罩冲进病房,一位心肌梗死的老爷子急需救治。

黄磊目光扫过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和身旁的护士低声交代着什么。这已经是他第无数次和死神“拔河”,距离他第一次在ICU抢救患者,已经过去了十二年。十二年前,那个守在病人旁一周未回家的年轻医生不会想到,当年只有6张床位、1台呼吸机的简陋科室,如今成了苏北县域重症医学的标杆。

在“空白”里种出希望

2011年,从徐州医科大学毕业两年的黄磊,放弃市级医院的工作回到老家。“那时候县医院连重症医学科都没有,全院就一台老旧呼吸机,遇到危重病人只能往淮安市送。”以“重症专科医生”身份被喊去会诊时,家属不信任的目光像根刺,扎得他生疼。

2013年,医院决定创建重症医学科,黄磊面前只有六张空床、一台呼吸机和一个简陋的抢救箱。基层重症医学,在当时是块无人愿啃的硬骨头——风险高、压力大、患者不信任。“老百姓觉得不行了就该去淮安大医院,在县医院没救过来,家属会觉得没尽力。”初创时期的艰难,黄磊记忆犹新。最初三年,科室只有三个医生轮转,他常连续值班24小时。没有病人时,他们就埋头学习、内部讲课、研讨病例。

“一开始都没什么病人,来的基本全是其他科室‘判了死刑’的。”黄磊还记得那位七旬多器官衰竭合并重症肺部感染的患者,转回时家属已准备后事。接到老爷子时黄磊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我要对他负责到底!”没有更好的设备,他就连夜翻书学习;没有临床经验他就一个个打电话请教,他像对待亲人一样守在老人床边,关注着哪怕一丁点的病情变化。没想到炎症控制住了,器官功能也开始慢慢恢复,当老人终于睁开眼睛,家属流下感谢的热泪:“没想到咱们县医院的水平这么高,谢谢医生!”

这次患者的“死里逃生”成了转折点。科室慢慢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但更大的挑战在后面。2017年,医院派黄磊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六个月的进修学习他几乎睡在值班室,也第一次接触到ECMO,他把每一次操作细节都记下来,写了满满三个笔记本。“第一次摸ECMO机器时,手都在抖。这可是能替代心脏和肺的机器,稍有差池就是人命。”

2021年,涟水县医院迎来首例ECMO手术。一位过敏性休克患者心跳骤停,黄磊带着团队在手术室紧急上机。“管路一接上,我的心就吊起来了,所有人都盯着我。”整整一周,他没回过家,累了就在椅子上眯一会儿。当患者终于脱离危险期,他发现衣服上的汗渍已经结成盐花。“我现在还记得夜里两点钟,患者睁开了眼睛,我激动得也不管是几点,发短信给指导我手术的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对他来说,把原本被 “判死刑”的人救回来,这种成就感千金不换。

技术突破带来了鲜花,也带来新的挑战。黄磊一次次用行动回应:2016年团队独立完成医院首例床旁经皮气管切开术,同年团队独立完成首例CRRT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重症胰腺炎;2018年带领团队完成医院首例床旁IABP,2020年,成功开展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每一项技术背后,都是成百上千次的学习和训练。2022年黄磊再次带领团队4人一起到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ECMO三个月,在淮安范围内,涟水县人民医院仍是唯一一家能独立开展ECMO技术的县级医院。

最惊险的一次抢救发生在2022年。一位30岁的产妇突发冠状动脉夹层,心脏停跳。黄磊带着团队半小时内完成ECMO上机,却发现患者心脏太小,常规的左心辅助装置根本无法植入。连续12天,他申请省、市、县三级专家视频及床旁会诊6次,每天制作治疗PPT汇报病情。“哪怕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尽管最终因病情太过复杂无力回天,但全程规范的救治流程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高度认可。

给生命多一次机会

在ICU门口,黄磊常被家属拦住问:“能让我进去看看吗?”一般按照规定,ICU每天仅允许半小时探视,但黄磊常常心软,允许家属在做好防护后来探望。“老人临终前,能见到儿女一面是最大的心愿,对我们这样的‘小医院’来说,充满人情味是比较突出的特点。”

这种温度也感染着团队。2022年,年仅36岁的黄磊成为重症医学科主任,他的压力更大了,但攀登高峰的勇气却不减。“我们县医院在老百姓心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多掌握一项技术,他们就少跑一次大医院。”他带团队的方式质朴而有效:不搞“分床到人”,所有病人全员共管;年轻医生值班,他手机24小时开机待命;新来的外地年轻医生受他感染,索性把值班室当宿舍,日夜泡在科室钻研。他推行“阶梯式培养”计划:新入职医生先跟台学习基础操作,三个月后独立管理轻症患者。每周五的“雷打不动学习日”,从基础的血气分析到前沿的ECMO管理,他带着团队一点点啃。如今,科室里的年轻医生都养成了习惯:遇到难题,先喊“磊哥”。

去年9月,黄磊调任医务科负责人。新岗位需要统筹全院医疗质量,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他笑称“又成了小学生”。但ICU始终是他的精神家园——每周两天雷打不动去查房,ECMO上机电话一响,他仍会冲向病房。翻开他的手机通话记录,每月3000分钟套餐总是不够用,最多的一天,他接了127个电话,从ECMO设备调试到全院质控检查,事无巨细。从医15年,他收到锦旗多得挂满谈话室墙壁,又不得不定期撤下旧旗换新旗。

如今,科室已有28张床位、30余名医护人员,年收治患者超千例。在他的心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重症医学不是‘兜底’,而是给生命多一次机会。”黄磊们的坚守填补着基层生命的防线。当被问及动力何在,这位86年出生的医者眼神清澈:“危重病人抢救成功时家属的眼神,比什么奖都珍贵。”

初夏的夜晚,涟水县人民医院的灯光依旧明亮。黄磊站在窗边,看着远处居民区的点点灯火。他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无数个“第一次”等待着被突破——或许是下一台ECMO,或许是即将开展的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术(ECCO2R)。但他更清楚,比技术突破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县域患者都能感受到:在生命的悬崖边,总有一双手,愿意拼尽全力托住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明睿 赵晶 实习生 胡晋畅

图片 赵晶

标签:
责编: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