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于2025年7月24日在津巴布韦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公布,全球共有16个国家的31个城市获得认证,中国有九个城市入选,其中上海崇明区、杭州、苏州、温州四地均为长三角城市。截至目前,江苏拥有三个“国际湿地城市”位居全国第一,苏杭同登金榜。

记者了解到,1971年,《湿地公约》正式诞生,这份全球第一部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旨在保护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已有172个缔约方加入了这个公约,每三年召开一次缔约方大会,主要讨论公约的执行情况、发展战略以及修订《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等重要议题。
1992年,中国正式成为《湿地公约》的缔约国。2018年,哈尔滨、海口、银川、常德、常熟和东营六个城市被认证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2022年6月9日,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公布,合肥、济宁、梁平、南昌、盘锦、武汉和盐城七个城市成功入选。2025年7月,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中,共有九地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分别是上海崇明、大理、福州、杭州、九江、拉萨、苏州、温州和岳阳。至此,江苏“国际湿地城市”数量达三个,居全国第一。据了解,由公约认证的“国际湿地城市”,是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目前,全世界共有“国际湿地城市”74个。我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居全球第一。
中国三批共22个“国际湿地城市”名单中,长三角地区占了近三分之一,总计七个地方上榜:江苏省常熟市、盐城市、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温州市,上海市崇明区,安徽省合肥市。长三角地区“国际湿地城市”各具特色,如上海崇明湿地资源以潮汐河口淡水类型为主,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生态价值显著; 杭州以西溪湿地为核心,创新“人湿共生”保护模式,拥有13.43万公顷湿地资源(占全市陆域面积8%),成为浙江省首个获此认证的城市;苏州凭借太湖湿地的完整生态系统和文化融合特色,成为长三角重要生态名片。
在长三角地区“国际湿地城市”当中,早在2018年,江苏省常熟市就一马当先,成为全国六个第一批入选“国际湿地城市”之一,江苏省盐城市、安徽省合肥市为第二批获“国际湿地城市”的长三角地区城市。本次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同登“国际湿地城市”金榜,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苏州与杭州,荣膺新一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可谓双星闪耀。
在庄重的授牌现场,联合国相关机构代表高度评价了苏杭两城在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取得的瞩目成就。苏州凭借其匠心独运的湿地修复与城市水网治理,将太湖烟波、阳澄湖碧水以及星罗棋布的江南水乡河网,完美融入现代都市肌理,构筑起“城水共生”的典范。杭州则以世界闻名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引擎,成功探索出一条“湿地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和谐发展路径,其总面积达11.5平方公里的西溪湿地,已成为镶嵌于繁华都市中的巨大“绿肾”与生态地标。
随着苏州的加入,江苏在“国际湿地城市”版图上再添璀璨明珠。此前,常熟(全球首批)、盐城已先后摘得此项生态领域的世界级桂冠。江苏以三座“国际湿地城市”的总数,不仅在长三角地区独占鳌头,更在全国树立了湿地生态高水平保护的标杆。
正在现场参加本次国际湿地城市颁证活动的苏州市湿地保护站站长冯育青介绍,“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认证极其严格,需综合考量湿地率、保护现状、管理体系、生态功能及公众参与等核心指标,每三年仅认证一次,堪称衡量区域生态建设成就的“绿色奥斯卡”。苏杭此番同登金榜,标志着长三角核心城市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苏杭的成功实践,为高速城市化地区守护湿地、增益民生提供了宝贵经验,守护湿地的生态红线,提升了城市品质、增强发展韧性。”冯育青说。
苏杭碧水映照的这张国际生态名片,不仅闪耀着江南水韵的独特魅力,更照亮了经济发达地区绿色转型的前行之路。在江苏湿地明珠方阵的引领下,长三角正以坚实的生态基底,铺展可持续发展的壮阔画卷。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