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的源泉,城是生存的家园。水与城交融共生,活现一个吐纳呼吸的生命,国际湿地城市就是这样的集大成者。7月24日,在《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正式揭晓并授牌,苏州成功上榜。至此,江苏拥有常熟、盐城和苏州三座国际湿地城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修一寸湿地,疗愈生态底色
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和大海的省份,江苏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全省湿地总面积312万公顷,居全国第六位,其中滨海湿地总面积居全国第一位。

站在盐城东台方塘河口远眺,两万亩光滩上芦苇、碱蓬等本土植物茂盛生长,天水一色、鸥鹭翔集。几年前,这里互花米草泛滥,珍稀鸟类没有落脚之地,是一片看似繁茂实则贫瘠的“绿色荒漠”。2022年,东台开始小面积试点,以高滩旋耕、淡水围淹、海水围淹、人工刈割、翻根深埋、化学除治、围堰降水等方式治理,成效显著。被侵占的海岸线又重现往日生机。盐城累计除治互花米草27.6万亩,超额完成治理任务,提前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
沿海滩涂的湿地生态地位重要,家门口的绿意更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的幸福。2024年修订施行的《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新增加小微湿地保护专门条款,国际湿地城市在这方面首当其冲。

“圩”“溇”“塘”“浜”“泾”“浦”“港”……常熟小微湿地资源丰富,从地名可见一斑。2014年起,常熟将目光聚焦于这些散落在田间地头、宅前屋后的湿地资源,率先重塑小微湿地与人的关系,提炼出了生态恢复主导型、调蓄调节主导型、水资源保护利用主导型等多种小微湿地保护模式。
在常熟新材料产业园,一片人工湿地格外引人注目,清澈见底的水塘里芦苇摇曳,野鸭畅游,白鹭翩翩。在这里,植物根系与微生物协同降解有机物,降低氨氮浓度,实现对园区尾水的再净化。经过处理,原本劣五类的尾水提升至地表水IV类,每年减少近150万吨工业尾水排放,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近年来,江苏积极开展小微湿地保护,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升小微水体水土保持功能,全省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7.96%,持续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建成湿地保护小区1088处。
立三尺规矩,兜住绿色家底
湿地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日益向好的湿地环境背后是江苏建立起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管理保障体系。
——法治护航,江苏湿地保护管理进入全面法制化阶段。2024年5月1日,《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苏州、南京、连云港、盐城、无锡、淮安等6市先后颁布实施地方湿地保护条例。《江苏省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0年)》构建全省湿地“四区一带”保护格局,规范有序指导全省湿地保护工作开展。

——分级管理,江苏严格落实湿地总量管控。全省依法落实湿地资源全面保护,逐步推进湿地名录和分级保护制度,目前全省已有3处国际重要湿地,发布省级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98.3万公顷。地方上也积极探索管理方式,如常熟创新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市级重要湿地、湿地乡村”的五级湿地保护体系,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湿地管理委员会,建立具有独立编制和预算的湿地保护管理站,切实解决湿地保护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润绿未来,江苏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地方先行先试,苏州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每年湿地生态补偿资金1.5亿元。常熟同样走在前列,2014年起实施湿地生态补偿,截至2024年,常熟总计发放湿地生态补偿金额670万元。有了地方积累的经验,2024年省林业局会同省财政厅印发《江苏省省级重要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方案(试行)》。目前,省财政已下达1.4亿多元对履行省级重要湿地保护管理职能的保护主体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江苏是全国湿地补偿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省份,也是全国建立省级重要湿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较早省份。
种一颗童心,生出金色效益
公众生态意识是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支撑力”。近年来,江苏以科普教育“起笔”,书写湿地保护“江苏路径”。

“走,到隔壁湿地公园上课去!”在苏州张家港世贸小学的课表中,“绿野寻踪”湿地文化课程颇受学生喜爱。与学校一墙之隔的暨阳湖湿地公园,成了第二课堂。在课上,学生们触摸水生植物气囊,感受《科学》课本中植物适应环境的智慧;用卷尺丈量公园小径,体会《数学》里“距离”的实际意义;用画笔描绘湿地美景,领悟《语文》诗词中“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与普通的研学不同,国际湿地城市联盟自然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多强调自然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自2023年以来,苏州就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契机,开始启动“国际湿地城市联盟自然学校”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建立11所湿地自然学校,每年开展自然教育活动300 余场,服务市民6万人次。
江苏的湿地保护故事不仅在娃娃间传递,更走向了国际大舞台。2024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英文网入口出现在了部分全球生态保护相关的国际组织网站中,这正是盐城市积极与瓦登海秘书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候鸟迁徙中心、国际湿地中心等国际组织建立合作联络的有力见证。
与此同时,江苏也在积极探索,不断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胜势。

在常熟蒋巷村,有机水稻田里铺满绿萍,这里生产的有机大米能卖到20元每千克,一年30万千克产量供不应求。“我们采用稻后种紫云英、苕子这类绿肥,绿肥田放鹅,春天放养绿萍,萍满田后耕翻作基肥,后栽水稻的循环农业方法。这样,1000亩水稻已经连续8年做到了完全不用化肥。”蒋巷村党委第一书记常德盛介绍。生态农业不仅安全环保。也大幅提高了种植效益。全村1000亩“南粳46”“苏香粳100”等水稻品种,已连续五年亩产450多公斤。
眼下正值暑期,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接待了一波又一波的“小游客”。类似的生态旅游开发正成为江苏活化自然资源、湿地价值转化提升的有力探索。2024年,全省生态旅游地接待游客达3亿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160亿元,带动社会综合产值超千亿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心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