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星巴克中国宣布在广东部分门店试点推出免费自习室服务,迅速引发关注并登上微博热搜。这项看似简单的服务,背后却暗含着咖啡行业竞争的深层逻辑。星巴克对此回应称“创造与众不同的第三空间体验”,但有网友表示:免费的星巴克自习室空间体验感真的会好吗?
星巴克这一举措并非“心血来潮”。2023年中国现制咖啡市场规模达到1623.5亿元,但一些连锁咖啡品牌开店量持续走低,同时,近两年行业价格战加码,单杯咖啡利润也被一再压缩。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星巴克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而自习室模式恰好提供了一个突破口:通过提升空间使用效率,延长顾客停留时间,增强消费者的品牌黏性,带动轻食、甜点等高毛利产品的销售。
另一方面,当代年轻人中存在一种“氛围刚需”“氛围消费”现象,即他们愿意为特定的环境体验付费。这个群体中有人表示“在家无法专注工作学习”,有人表示“需要陪伴但又不被打扰”的中间状态。咖啡馆恰到好处地提供了这种若即若离的社会连接,既缓解孤独感,又不破坏专注度。
但星巴克免费自习室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空间使用的矛盾。此前就曾出现过“占位者”与普通消费者在星巴克因座位问题引发争执的新闻。所以此次推出免费自习室,可以想见普通顾客聊天社交与自习者需要安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冲突,同时,高峰期“占座学习”影响消费体验,进而影响翻台率、降低门店营收等情况也会出现。
这些矛盾也反映出当下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边界模糊。当私营企业部分承担公共服务职能时,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国外一些咖啡馆的经验或许可以借鉴:采取“时段分区”策略,工作日白天鼓励学习办公,晚上和周末则回归社交属性;还有些门店推出“学习卡”会员服务,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人流。
当然,再往深一步讲,现代都市生活中,即使商业空间与社会需求的界限正在消融,但商业场所无法完全替代公共服务。构建真正宜居的城市,需要更多元、更普惠的公共空间设计。这不仅是企业的商机,更是城市规划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