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评|读懂“提倡多种树,少种草”的深意
2025-07-24 16:0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顾敏  
1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据人民日报报道,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起一个故事:北宋年间,福州知州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多年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我在福建福州时,就提倡多种树,少种草,不能让老百姓挨晒。”

提倡多种树,少种草。细细体悟,意味深长。

种树和种草,虽然都是绿化,但对老百姓来说,区别还是很大的。草坪修得整整齐齐,远远看着确实是好看的,可到了大热天,既挡不住毒辣辣的太阳,也降不了体感温度。树木可就不一样了,枝丫一伸,就能撑起一片清凉——老人们可以围坐在树下下棋,赶路的快递小哥能多点阴凉,接送孩子、买菜的老人能少受点晒……对在阳光下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说,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就是平凡日子里摸得着的“小确幸”。

图片

谈到种树,福州人是幸福的,南京人也格外有感触。最近,南京又到了一年中最难熬的三伏天。但所幸的是,街道两旁的梧桐树把太阳挡得严严实实,在城市的条条大道上铺开片片浓荫。据说当初选择种法国梧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树长得快,5年就能遮荫。当然,春天漫天的飞絮确实恼人,可到了盛夏酷暑,在高大如巨伞的梧桐树庇护下,那些“小缺点”似乎都可以原谅。

南京也是真的爱树,不仅发起过保树运动,还给行道树建“健康档案”、买保险。难怪有人说,“没有梧桐树,不成南京城。”相对而言,人们对大草坪就没这么依恋了。

仔细想来,种树还是种草,不只是绿化选哪种样子,更关乎“为谁而种”。“不能让老百姓挨晒”,这句大实话就是政之所向。

选择种树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不奉行“美观优先”,而是把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摆在首位:比起“一眼望去的绿地毯”,“烈日下有大树遮荫”才是更迫切的需求;比起“绿化覆盖率的数字”,“老百姓走在路上不挨晒”才是更值得的付出。这一显一潜的抉择背后,正是正确政绩观的现实模样。

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需要更多这样以人为本的抉择。譬如,人行道上特意留宽的盲道,公交站台增设的座椅,老小区里加装的扶手……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恰恰最能体现城市治理的温度。就像福州的榕树,不用刻意宣传“生态建设成果”,只需在盛夏时节,让路过的人抬眼望见绿荫、低头踩着清凉,这份被温柔关照的感觉,自然就会流进心田。

而很显然,只有常常与老百姓在一起,才会深切地知道大夏天“挨晒”是件挺辛苦的事。经常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大概率很难体会到树荫的可贵;天天坐着汽车来来去去,也未必会留意路边的一草一木。所以说,要想知道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深入基层不可少,而且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

提倡多种树,少种草,不能让老百姓挨晒,不光是对城市工作的具体指导,更是对各地如何切实以人民为中心来谋发展、搞建设的谆谆嘱托。

读懂这个细节,才能领悟到深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

标签:
责编: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