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苏超”去读城|辛弃疾隔江怀古,为何想到了徐扬两地这一战?
2025-07-24 16:04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张晨  
1

“苏超”第八轮对决,徐州将对阵扬州。两个古代多战之城组合,不由让人想起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的那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兵诗双全”的辛弃疾在怀古时,为何想到了发生在彭城(今徐州)和广陵(今扬州)的这场战役?

辛弃疾北固亭怀古。 张晨 制图

先看看辛弃疾这句诗写了什么。“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草草” 指其北伐准备不足、盲目冒进;“封狼居胥”本是汉武帝时霍去病北伐匈奴的壮举,此处反用,讽刺宋文帝好大喜功却惨败;“仓皇北顾”则描述了北魏拓跋焘打败北伐的宋军后借机南侵,南朝君臣回望北方敌军的恐慌景象。

这句诗典故发生的背景,是公元5世纪南朝宋与北魏战争过程中的“元嘉北伐”。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于“元嘉”年间(424—453年)发动了三次针对北方北魏的军事进攻,结果都以失败告终。战争中,彭城(今徐州)和广陵(今扬州)是双方争夺的核心据点。

让南朝君臣“仓皇北顾”的是发生在公元450年的宋军第二次北伐。宋军分东西两路,在短暂收复彭城(今徐州)后,分别向西进攻滑台和关中地区。结果,东路将领王玄谟志大才疏,军纪涣散,不仅久攻滑台不下,还引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亲率数十万大军南下,直逼彭城。

彭城(今徐州)位于黄河与淮河之间,是中原通往江淮的交通咽喉:控制汴水、泗水等水路,连接山东、河南与江苏,是北方骑兵南下淮河、南方步兵北上中原的必经之地。拓跋焘大军此次不费吹灰之力,便从宋军手中再次夺回彭城,并以此作为南侵桥头堡,引大军一路南推,兵临淮河。

宋军第二次北伐和北魏军反攻示意图。

450年冬,拓跋焘突破淮河防线,兵锋直指长江,其主力进抵瓜步(今南京六合)。宋都建康(今南京)上下大为震动,宋文帝紧急征兵布防,史称 “瓜步之役”。

此时,距离瓜步很近的江北屏障广陵(今扬州),成为直面北魏军的前线。对北魏而言,占领广陵可打破长江天险的阻隔,进逼建康;对南朝宋而言,广陵是国都建康东北的“国门锁钥”,必须死保。北魏军在瓜步“大治舟舰,声言欲渡江”。宋廷紧急征发民夫加固广陵城防,做好了坚壁清野的打算,并将广陵城中民众南迁,派水军在长江巡逻,严防北魏渡江。

拓跋焘主力此次南侵的路线是沿淮河支流南下,经盱眙后转向西南至瓜步。广陵位于盱眙东侧、瓜步东北,北魏军若攻占广陵,可直接切断宋军从东线向建康的增援通道。《宋书・索虏传》记载,拓跋焘在进抵瓜步前,就曾分兵“略地广陵”,但广陵守将依托城防顽强抵抗,北魏军未能攻克。广陵的坚守,使拓跋焘始终面临“侧翼暴露”的风险——若久攻建康不下,广陵的宋军可能北上切断其退路或者粮道,这成为拓跋焘不敢在瓜步久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魏大军饮马长江。 张晨 制图

最终,因北魏军久攻广陵不下,且粮草耗尽,加上北方骑兵不适应南方湿热,拓跋焘被迫北撤,撤退时焚烧彭城、广陵周边村落,掠夺人口物资,两地遭严重破坏。

“元嘉北伐”,宋军惨败。辛弃疾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志,却因南宋朝廷长期“主和”而屡遭排挤。晚年被起用镇守京口(今镇江)。当时南宋宰相韩侂胄正筹划北伐,却缺乏周密准备,更排斥有经验的老将。他用拓跋焘饮马长江的例子,是想警示南宋朝廷:北伐不可“草草”,若仅凭一腔热血而无谋略,只会重蹈覆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

标签:
责编:张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