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工业遗产,该怎样“活”在当下
2025-07-24 07:45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徐睿翔  
1
南京国创园。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赵亚玲 摄

7月20日晚6时30分,常州市南城脚·牡丹里文创园里,一家名为“为青春”的烧烤店外排起长龙。“还要等多长时间?”有顾客问。“还要等45分钟左右。”店门口的服务员祝鹏喊道。

园区原是黑牡丹集团的旧厂房,今年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省级工业遗产。如今,像这样绽放新机的沉寂老厂区在江苏各地还有很多。但更多的,还是那些尚在“沉睡”的工业遗存。

作为一种文化标识,工业遗产承载着城市工业发展的时代记忆。当城市更新逐步迈入“深水区”,如何平衡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让其穿越时间在当下焕发新彩?

有化身潮流街区,也有摸索中求生

江苏是我国近现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沿江、沿大运河地理人文环境滋养下,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我省工业遗产涉及机械、冶金、建材、纺织、酿酒等十几个类别,目前已确定两批省级工业遗产名单,共有18个工业遗产项目入选。近年来,不少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工业遗产谋求转型发展,探索工业文旅、双创孵化等多种模式,尤其以发展工业文旅居多。

常州博物馆邀请中小学生走进“我们生活的城市·常州——老与少的视界”特展和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资料)

移步常州南城脚·牡丹里文创园,“丹宁家”既讲黑牡丹牛仔服制造故事,也是销售门店;“迷宫LIVEHOUSE”一年举办80多场演出,“叁巡酒吧”经常一位难求;“止于书屋”有人看书发呆,“闲暇客”木作手工坊适合亲子活动……老厂房变身潮流街区,成了当地年轻人集中活动地。“招商率超98%,全年游客量70万人次左右,节假日一天有一两万人。”园区负责人胡耀说。

据胡耀介绍,牡丹里选址经过细致考量。它紧邻常州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区域,往南走几步就是青果巷。改造初期,园区就在考虑与其他街巷“联动”。“我们不想做一个‘单打独斗’的园区,而是希望成为运河文化的活力延伸区。这里除了‘历史感’,还能多一点‘潮流感’。”

在江苏,已小有名气的工业遗产项目有不少。比如,基于南通大生纱厂开发的大生众创街区年销售额约5亿元,入驻各类文创企业103家;去年入选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的南京国创园原是南京第二机床厂的东厂区,被网友称为“来南京必打卡的网红地之一”,节假日人流量过万;前身为茂新面粉厂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以及位于无锡的春雷造船厂年客流量均达到10万人次。

然而,尽管我省工业遗产类型多、资源丰富,但与山水风景、文化名胜相比,一些工业遗产转化成工业旅游街区知名度不高,人气不足。“不少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卞元超说。

记者驱车来到1935年创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的江南水泥厂时,但见游客稀疏。江南水泥厂曾是亚洲最大水泥厂之一,生产金轮牌、五羊牌、钟山牌等多种优质水泥,早在2018年就入选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2019年,随着矿山关停,江南水泥厂逐步停工,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方向。为了转型发展,江南水泥厂先后对民国建筑进行保护修缮、筹建档案史料馆,对家属区和园区内进行道路绿化、灯光亮化,对环境提档升级,前后投入3000多万元,还开发了“水泥生产模拟体验区”,开发笔筒、建筑摆件等水泥文创产品。

记者了解到,2022年9月17日江南水泥厂档案史料馆开馆以来,每年接待不到百批次的参观团队。从工业生产跨界到发展文旅,江南水泥厂也曾雄心勃勃。但由于地处郊区、交通不便,客流量较小。江南水泥厂正在加大招商引资,目前有一两家企业带着项目过来。

正在努力破局的还有位于苏州高新区浒墅关的苏州浒关蚕种场。浒墅关镇对作为第二批省级工业遗产项目的蚕种场进行保护性修缮,并招引8家餐饮店、1家住宿酒店、1家养生馆、2个展厅以及1个非遗工作室。该项目对面就是浒关老街,靠着大运河、有运河步道,60%客流是浒墅关当地人。

“以前生意不温不火,这两年我们根据市场反馈进行了针对性调整。比如,我们针对当地居民消费习惯,引进本地知名度高、价格也比较亲民的餐饮品牌;还把运河上闲置的南桥、北桥以及观测站都利用起来,引进咖啡店、小酒馆,人气都不错。”江苏大阳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运河开发事业部副经理吴承洁介绍。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存在‘冰火两重天’现象。”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副所长王彦辉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重要工业遗产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保护,任其破败闲置乃至人为拆毁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曾在宁镇扬地区发现一个规模很大且很有特色的泵站建筑,但半年后想去详细测绘时,那里已是一片废墟。”

利用模式同质化,活化保护不易

城市更新大潮中,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走上保护再利用的道路,但普遍存在改造利用率较低,开发利用模式同质化问题。

“工业遗产确实有历史、有记忆,但改造成本普遍偏高。”卞元超告诉记者,活化保护本身涉及建筑修缮、环境整治、设施更新等多方面工作,需要耗费巨额资金。后续打造创业环境、提供文旅服务等,同样需要持续资金支持。南京师范大学正在开展的一项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调查显示,由于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盈利前景缺乏信心,且有效的引导机制存在不足,社会资本参与热情并不高。

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的南京压缩机厂工业遗产经过更新,“变身”为充满活力的居住社区中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蒋文超 摄

“活化利用需要很大一笔费用。”某工业遗产活化项目相关工作人员坦言,由于工业遗产部分历史建筑年久失修、濒临倒塌,仅改造成本就以千万元计,后续的人财物投入也没有着落。这几年,他考察过国内多家同类型活化利用项目,出彩的主要由于企业能将利润持续投入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中。

有些工业遗产虽然打造起来了,但运营者市场意识不足、工业文化挖掘不够、引流量聚人气的产品少,反而失去了辨识度。卞元超说,不少工业遗产活化时存在“重拆除轻保护、重开发轻传承”等问题,保护与开发呈现出结构性不平衡。保护层面,出现“拆除优先于保护”倾向;开发层面,则呈现“商业开发压倒文化传承”的特征。部分改造项目将工业建筑简化为视觉景观要素,剥离了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体现工业文化核心价值的“活态灵魂”。

某地工业遗产项目开发较早,火过一段时间,但随着周边商业都在搞“文创+餐饮”,相似的红砖墙、复古铁艺、文创市集几乎成了标配。同质化竞争下,原来一铺难求,现在也出现了空置。“大部分工业遗产当下知名度一般,一旦缺乏差异化特色,就难以维持客流。”该工业遗产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些工业遗产是许多社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但社区与公众还没有真正成为“记忆传承者”。比如,一家工业遗产活化项目实施中,由于缺乏有效参与机制,原住民在决策过程中“失声”。老住户因园区附近租金上涨而被迫搬离,原本充满生活气息的工业社区变成商业气息浓厚的文创园区。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在于对工业遗产及其价值、特征的认知不足,其次是相关制度支持、法律规范不完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导致传统工艺失传、保护及改造再利用技术方法不合理等。”王彦辉说。

平衡保护利用,讲好工业故事

工业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城市记忆,如何做好平衡保护与利用这篇大文章?

“我国文物保护的十六字方针同样适用工业遗产,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从而实现工业遗产多层面综合价值。”王彦辉认为,应尽快开展工业遗产全面普查工作,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分级制度,进而针对不同类型及价值等级的工业遗产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分类施策,不能一刀切。

他说,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首要标准,应为是否有利于遗产综合价值保护及其传承最大化。有些具有独一无二的标本性或比较脆弱的工业遗产需要安静或封闭环境,而更多工业遗产的社会、经济及使用等价值的实现,需要将其更紧密地与社会及其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关联,为地方社区发展提供助力,甚至通过工业遗产本身形成新的文化与经济增长点。

这方面也有成熟的案例。记者走进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红砖小楼,迎面是壮观的斗形毛麦仓,脚下的木地板咯吱作响。拾级而上,可见百年前面粉生产中去壳、加工、精加工、打包各环节。

“工业遗产,首要是保护,其次是人气。”无锡博物院专题馆部主任、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负责人文严说,2005年,无锡在茂新面粉厂基础上筹建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建设之初就注重整体建筑保护。1948年建成的毛麦仓库、制粉车间、粉库和办公楼至今完好保存,部分生产设备仍可使用。为了聚人气,博物馆演绎沉浸式实景剧《荣归》,并融合剧本杀等元素,讲述“面粉大王”荣氏兄弟的精彩故事;举办儿童市集,让小朋友摆摊,从小生意中了解企业家精神,让工业遗产真正“活”起来。

“我们喜欢‘网红热度’,但更关注其生命力,工业遗产要持续以优质内容与城市和公众共情。”金基文商副总经理周肖青表示,国创园每年都对遗产建筑、机械设备进行修缮保护,而超50家首店、星店、时尚品牌以及文化展馆的进驻为它带来持续的活力,比如博物馆·南京馆陆续推出“遇见·敦煌”“遇见·古蜀”“遇见·古埃及”等系列展览,自主孵化生活内容品牌“物色市集”系列活动等。“真正有能力穿越周期的,不是抢占流量红利的短平快项目,而是能沉淀文化、唤起共鸣、形成持续影响力的内容。”

卞元超建议,地方政府应发挥积极引导作用、创新治理理念,鼓励工业企业激活有历史价值的老旧厂房存量资产,并加强对工业遗产改造项目的规划和管理,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建设,确保工业遗产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优化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透明的决策和监督体系,使工业遗产保护的实施过程更加民主、公开。

省工信厅产业转型升级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利用工业遗产资源池,集聚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专业服务资源,完善工业遗产咨询评估、项目建设、活化利用及案例推广等挖掘培育体系,构建全省工业遗产“一张图”。同时,鼓励工业遗产所有权人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和活化,积极利用工业遗产开展产业文化、工业旅游等活动,加快工业文化为行业内研发设计、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精益生产等环节赋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睿翔 黄欢 雷霆 付奇 倪方方

标签:
责编:周莉娜